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降低我国碳排放量的策略探析学毕业论文(2)

2014-05-29 01:11
导读:图2 中国2005-2013年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2.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较快,能源结构不太合理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02年,我国一

图2 中国2005-2013年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2.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较快,能源结构不太合理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0.58亿吨油当量,到2008年增长到20亿吨油当量。6年间几乎翻了一番。200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15%,而我国的增幅为7.5%,相当于世界增幅的5倍。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过高。2008年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比为29.2%,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而我国的煤炭所占比重高达70.2%。从1990年以来,我国的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而低碳能源核电的比重则2000年以来才有所增加,可再生能源水电的比重也不太高。这些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致使我国的CO2排放量增幅过快(如表1)。

表1 1990年以来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单位%)

3.我国近年来的大量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出口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出口贸易发展更快,导致我国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从1994年我国出现贸易顺差以来,贸易顺差增幅高于对外贸易增幅,而对外贸易的增幅又大于经济增长的增幅。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80年到2007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从90亿美元迅速增长至11563亿美元,增幅达127倍,而同期的GDP增长约55倍。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一些发达国家就提出,中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拒绝向中国提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援助。而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并在国内大量排放污染物及排放CO2等作为代价的,但最终消费却在国外,即国外消费者消费了大量我国的能源和碳排放。这导致我国在商品贸易上处于顺差,但在生态贸易上却处于逆差。另外,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有较大的比重,我国从这些加工贸易中只能赚到一点微薄的加工费。但大量污染却由国人承担。如中国的炼铜加工业,需要大量消耗原材料等资源,也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等能源,但每磅铜的加工费只有微薄的几美分,出口的铜及其制品价格也不高,却在中国排放了大量的CO2,而中国从国外进口的芯片和知识产权等的价值很高,但碳排放却很低。这也是导致中国碳排放量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国人口众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08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28亿人,比2007年底增加673万人,目前仍居世界第一。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导致碳排放量较高。我国还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阶段,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这些都导致对高耗能产品钢铁、水泥等的需求量大增,伴随着碳排放量会出现大幅增加。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轿车等生活用品的需求增加较快,这也会导致碳排放量上升较快。美国作为世界上小轿车人均拥有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在交通方面的碳排放量占有很大的比重。

    三、减缓我国碳排放量快速上升的对策

    发展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上公认的减排C02的有效模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是改变传统“高碳”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选择方式。中国要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就必须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一般来说,工业比服务业消耗的能源和资源要高许多,排放的CO2量也较大。而中国的工业结构中,近年来重工业发展过快。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的钢铁等重工业领域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当今世界已进入高科技、智能化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激发生产力,还可以创造出一些崭新的产业。因此,中国工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型工业转变。同时,

上一篇:论环境标志的法律保障制度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