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学大纲:一个逻辑框架学毕业论文(2)
2014-06-24 01:08
导读:很显然,对于两个人1和-1,只有当1是-1的婚姻主体(他在婚姻过程中作为主动的一方,选中了对方),并且-1也是1的婚姻主体时(她同样作为主动的一方,
很显然,对于两个人1和-1,只有当1是-1的婚姻主体(他在婚姻过程中作为主动的一方,选中了对方),并且-1也是1的婚姻主体时(她同样作为主动的一方,也选中了对方),婚姻1+(-1)才能成立。而且,如果婚姻成立,必然导致上述结果。这是互为主体原理。
另外,尽管婚姻1+(-1)过程中,二元主体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无疑也有许多共同性。如上所述,我们就着眼于这种共同性。这是行为的对称性原理。
以上三个原理和婚姻的定义一道,构成了演绎推理的基础,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现婚姻过程的规律性。另外,作为公理性的假设,还至少包括:
婚姻是成熟主体(具有行为资格和行为能力)的理性行为;
主体间是平等的;
主体有足够的自主权。社会和家庭,在没有特别指出的情况下,尊重主体的婚姻选择。
四、 婚姻资源
一种择偶理论认为,婚姻是一种交换。实际上,婚姻可能是人世间最全面、最彻底的一种交换:一对男女用他们各自的全部,和对方交换。
问题是,传统理论没有解决交换的基础——即测量尺度问题。例如,Eshleman阐述交换理论时提到,“用较高的经济地位交换某种显赫的上等地位,或是用行动敏捷的应用气质交换处处动人的风姿”,显然,他没有使用必要的理论术语,比如相当于商品交换中的“价格”之类的尺度。
这里,我们提出婚姻资源(marital resource)的概念,作为反映一个人对异性的吸引力的综合指标,表明其建立或者维持婚姻的能力。它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相当于经济学中的价格。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一个人的婚姻资源,包括外表特征、内在特征和社会特征等三个方面,而在每个方面之下,又有一组具体要素。如,社会特征包括家庭社会背景、财产数量、职业及职位、学历或学位、收入水平等等。
可以用[0,1]之间的数字来测量婚姻资源的大小,其数值称婚姻资源指数,通常简称为婚姻资源,即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对婚姻资源及其指标加以明确区分。以下类似。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最好的异性作为伴侣;或者,从婚姻当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根据这个假设,我们可以利用偏微分方程证明婚姻资源平衡定理(证明过程略):婚姻1+(-1)成立的必要条件是,二元主体1和-1的婚姻资源相等。
需要指出,当婚姻空间(后面将进行展开讨论)较小时,婚姻资源平衡通常体现为序数平衡,即
第一=第一
第二=第二
……
第n=第n
当婚姻空间足够大时,资源平衡体现为数值平衡。
利用资源平衡定理,可以解释老夫少妻或者老妻少夫婚姻组合:他们结合是因为他们的婚姻资源平衡。而传统理论则认为那是通婚或族外婚,即属于“不合理”的婚姻组合。
需要指出,Eshleman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资源理论。不同的是,那种资源理论的应用,主要限于婚姻当中夫妻的权力比较。甚至,相关学者也没有建立资源与权力正相关的假设:谁拥有的资源越多,谁在婚姻中的权力也就越大。
&nb
sp; 五、 婚姻效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主体追求婚姻,是因为婚姻能给其带来某种满足。婚姻给主体的需求带来的满足的程度,我们称之为婚姻效用(marital utility)。
由于婚姻1+(-1)是由主体1和主体-1构成的,那么,婚姻效用,只能是二者的综合,具体说,是二者婚姻资源的综合。由此可见,婚姻效用的要素与婚姻资源是相同的。
从数值上,婚姻效用的模糊矩阵,是二元主体1和-1婚姻资源的模糊矩阵的乘积。甚至,我们还可以用叠加法计算婚姻效用矩阵:把主体1和主体-1的婚姻资源,按同比例分别画成柱状图,横坐标为资源要素,纵坐标为 [0,1] 的数值。接下来,把两张图重合,取每个要素的较大值,即得出婚姻效用矩阵。
尽管婚姻效用,是引自经济学的一个术语,不同的是,我们幸运地发现了效用的计算公式。这或许说明,婚姻,是一种远比经济简单的现象。
可见,婚姻组合的过程,就是(婚姻效用对于二元主体的婚姻资源)取长补短的过程。或者说,从数值上,婚姻效用是对二元主体各自婚姻资源的放大,使二元主体分别获得了比其自身婚姻资源更大的效用。可以认为,这就是婚姻的意义。于是,引出了婚姻贡献和婚姻贡献率两个指标:
婚姻贡献=婚姻效用-主体自身的婚姻资源
婚姻贡献
婚姻贡献率=————————
主体自身的婚姻资源
进一步,我们猜想(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模糊数学问题,证明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婚姻资源越大的人,其婚姻贡献率越低(相比之下,相对于婚姻资源越大的人,婚姻贡献率越高),称之为婚姻相对无用定理。进而,我们提出三个推论: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相对于底层社会群体而言,上层社会群体(婚姻资源较高)更容易形成较高的离婚率。Eshleman似乎提供了反例:处于社会上层的人士离婚率实际上较低。我们认为,那不是由于婚姻相对无用定理的缺陷,而是一种文化后果;
2.相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发达地区(人们婚姻资源总体水平相对较高)更容易形成较高的离婚率;
3.一个地区经济发达了(人们的婚姻资源总体水平上升),往往伴随着离婚率的上升。
另外,我们可以证明,在二元主体的婚姻资源为异质结构时,婚姻获得其最大效用,此为婚姻效用最大定理。这对Robert F. Winch的需要互补理论提过了数学解释和证明。但由于异质结构的定义,或者定理本身的证明,都需要大量的数学公式,不便进一步展开。
利用效用理论,可以对婚外恋(affair)提供解释。人们之所以追求婚外恋,那是因为它在婚姻之外,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效用增加值。算法和公式略。
必须指出,这里的婚姻效用,从根本上,只是一种静态效用,它仅仅反映了二元主体的婚姻资源的组合情况;而无法提供二元主体互动过程中,对这种关系的满足问题,即动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