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探析(2)
2015-11-04 01:46
导读:二、家庭结构残缺和异化 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由于离婚、死亡原因失往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了破坏,家庭无法给予
二、家庭结构残缺和异化
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由于离婚、死亡原因失往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了破坏,家庭无法给予未成年人以应有的父爱或母爱,未成年人享受不到正常家庭所带来的亲情热和,这种家庭既给子女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又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带来了严重缺陷。占有关部分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婚后,1/3的孩子在5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而父母因服刑留下孩子自己时,因教育的缺乏,孩子不当的熟悉和看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更轻易使这些青少年产生极真个仇视社会和他人的思想。有调查指出,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很多因离婚而形成的单亲家庭中,一方面抚养孩子的一方往往会向孩子灌输一种对另一方极度仇视和反感的思想,从而使他们从小在心中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失往家庭幸福,或在新家庭中成为多余的人,受到继父母的冷落歧视,因此产生深刻的情绪障碍,悲观失看、痛恨父母、不满现实,形成***的心理。
三、粗暴野蛮或其它分歧适的教育方式
不正当教育的典型表现是父母过分溺爱子女、父母以打骂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方法对待子女和重智轻德这样三种。对于溺爱型家庭来说,由于现在城市中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受亲情短视化的影响,他们往往是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子女溺爱宠贯,想方想法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导致其子女的性格具有任性、自私的特点,很少能往考虑他人的利益和需求,极易发展成自私自利、跋扈霸道等不良品行。有这种性格的青少年,经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爱,轻易和他人发生冲突和碰撞,而后不顾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的约束往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对于粗暴野蛮型家庭来说,父母一般性情暴烈,当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进行思想沟通,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等,他们的信条就是“棍棒下面出孝子”,高压的方式和环境轻易造成孩子和父母的感情裂缝,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造成子女心理畸形,形成***人格往报复社会,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和不满。很多时候,家长们通常忽略与孩子们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普遍存在所谓的“代沟”现象。父母“看子成龙”心切,但“育子成才”的能力又偏低,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只能引起相反的结果。加拿大学者曾就体罚孩子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被体罚儿童患上***行为倾向的概率大大增加。这样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子女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粗暴冷酷、易进攻,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便会下意识的使用暴力方式来解决题目,很轻易发生过激的行为,并由此导致违法犯罪。
还有一部分家庭,在对待子女方面的最大的要求是他们学习成绩好,“唯学习成绩论”,一味追求子女优秀的学习成绩,不答应子女参加正常的社会交往,束缚子女的爱好和追求,把子女的活动范围局限于一个非常小的圈子里,忽视子女其他方面的锻炼和道德教育,成绩好时做父母的往往笑脸相迎、有求必应,成绩不好时家庭往往阴云密布、父母棍棒相加,长期以来,轻易造成子女心理扭曲和对社会、父母的错误看法,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百行德为先,德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所在,轻视或放弃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必然要酿出苦果。
2007年6月13日广州市越秀区警方抓获了持刀杀死母亲的16岁少年王某涛,令人惊奇的是,阿涛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丝毫没有悔过之意,而且对于杀自己的妈妈没有丝毫的痛心感觉,声称蓄谋已久的谋杀是为了摆脱父母的束缚追求自己的梦想。
四、父母忙于其它,孩子的治理和教育出现“真空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