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与高等院校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4)
2015-12-10 01:08
导读:??4、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老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创新意识,倡扬创新思
??4、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老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创新意识,倡扬创新思维,鼓励创造发明。具体地讲,就是一方面在正常的课业学习和测试中,提倡解题思路有新意、学习方法有创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发明创造实践,锻炼磨合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增加肯定创新意识、褒奖创新实绩的指标,并使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正确处理好“共同发展”和“特殊发展”的关系,将“有教无类”的博爱精神和“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强有弱,人的创新能力有大有小,这是客观事实。重视这个事实,就要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对一些超常学生进行
特殊教育,这才是对每个学生负责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总书记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另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地涌现出来。”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未来的英才,并对这些未来的英才适时地进行特殊教育。实施创新教育,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行之有效的“英才教育机制”[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来的社会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题目层出不穷,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题目的能力。不仅科学家、技术职员需要创新,就是从政、从文、从艺、从工、从农、从商的人,也要不断地有新思想、耕路子。行行有发明,人人有创造,处处有发明,时时有创造,整个社会才有活力,才会进步。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石,在这方面任重道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曾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并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的“创造宣言”永远不会过期,它正是我们今天开展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5、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学治理中,牢固树立学生本位的思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很多积极有效的办法,如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的治理,并鼓励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组织治理工作中有创新精神,有创新成果;建立跨班级的各类学生组织。使学生有机会自己治理自己,并为他们发挥创造才能提供舞台;全面开放保外活动设施,将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馆、实验室提供给全体学生使用,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书匕陌、有场地;创办学生自己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站,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发挥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等等。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需要我们发现学生的爱好,爱好是出发点,它反映着个体的某种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将成为动力源。一个人对所感爱好的事物非常投进,爱好就会升华。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个性教育,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上风,形成独立的个性。个性教育的目标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四方面的要求:个人的性格、气质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个人的爱好爱好得到良好的发展;个人的潜伏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个性化教学,是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习动机为条件,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练习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个性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创造型的人才[3]。创造能力体现为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不仅是以本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同时也以相关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很多成功者的经验证实,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运用其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重视个性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教育,而且要特别留意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克服那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对教育者而言是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是鼓励其各显神通特别是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和个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