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暴力犯罪的社会学反思(2)
2016-01-08 01:09
导读:“不愿透露可能引发公众恐慌的信息”必将造成“公众恐慌”,从而引发公信力下降,同时也决非是“从积极的角度展现***的工作”。2003年2月6日,广州“
“不愿透露可能引发公众恐慌的信息”必将造成“公众恐慌”,从而引发公信力下降,同时也决非是“从积极的角度展现***的工作”。2003年2月6日,广州“非典”进进发病高峰,广东全省发现“非典”病例218例,《羊城晚报》2月15日以题为《手机短信流言纷飞 报纸电视稳定人心》一文谈到:2月10日晚,广州由于人们竞相用手机传递疫情信息而造成瘫痪,疫情信息的传播远远超过了病情本身。2月12日,广州市场甚至出现了大米、食盐、食油抢购现象,有的商家伺机哄抬物价。由此可见,社会每发生一起重大事件,假如公众没有得到政府权威部分及时、正确的信息引导,公众之间的流言便会越传越多,越传越广,渐渐地也越传越离谱。基于这个道理,当社会上发生暴力犯罪案件之时,公安机关就应该及时站出来以事实说话,这样,公众之间无论是多么绘声绘色的流言,都将在确凿的事实眼前不攻自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大力拓展信息畅通渠道,把公众欲知、应知、早知的信息及时、正确、完整地告诉公众,保护公安机关自身的公信力不受损害,并相信公众对暴力犯罪的和辨别案件信息的能力,相信他们对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比方说,某地一纺织厂四周,短期内接***生数起晚上放工的女职工遭歹徒强暴的案件,公安机关就应在一面加大办案力度的同时,一面及时告之四周女职工歹徒作案的特点、时间、体貌特征、人数等等,以提醒她们加强戒备和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并随时向公安机关提供所把握的一切线索。事实证实,这样做,既有助于公安机关及早破案,又有益于同一社会认知,形成打击协力,这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从积极的角度展现***的工作”。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 健全打防控体系与完善警务公然制度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和廉洁高效的行
政治理体制。”2003年3月21日,***总理在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夸大:要诚恳接受***和群众的监视,高度重视和解决新闻媒体反映的,要经常发布政务信息,以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暴力犯罪的不断攀升,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社会打防控体系尚不够完善,致使犯罪分子经常有隙可钻,有机可乘;另一方面则说明我们警务公然的制度还不够健全落实,造成公安机关在打击暴力犯罪过程中难于取得社会公众的共叫和信任,从而形成协力。
首先,从社会的打防控体系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原先构成我们这个社会基础的群体--计划的单位群体不断缩小,甚至不复存在,市场经济则把很多个人从各自原来所属的群体中分离出来,而保存下来的单位组织也不是原来计划经济下的群体,它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要千方百计减免支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
放松或放弃了对个人利益与安全的保护,导致很多社会成员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甚至受到歧视的状态,进而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利益、安全乃至尊严更加敏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分尤其是公安机关假如不“与时俱进”,及时拓宽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信息自由和信息公然的途径,向他们发布有关的政务和社情信息,当社会上一旦发生暴力犯罪的消息传开,公众之中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就难免有人混淆案件事实***,难免有人产生担心、害怕、甚至恐惧心理,进而忧虑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与保障会被政府尤其是公安部分所忽视,便要自主寻求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与生命安全的信息与途径。比如亲朋好友之间的信息互通有无,社会安全防范的道听途说,甚至借助境外的媒体,以为惟有境外的媒体报道才会公正、客观,造成众说纷纭,茫然不知所措,各种流言蜚语也就会应运而生,以至到有钱或有权的人花钱聘请私人保镖,而更多的人则惟有避之不及。这么一来,尽管公安机关在以后的积极防控、打击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性工作,各地还因此相继建立了集防控、打击于一身的“社区警务”,着力提卓识警率,但仍不足以给社会公众带来心理上乃至事实上的全方位、快速、高效安全保障。为此,公安“二十公”大会提出:要在未来的五年内,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作机制,增强发现、控制、处置能力,形成同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社会防控、打击违法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