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破产程序中的撤销权(2)
2016-05-18 01:03
导读:二、撤销权的构成要件 破产撤销权的构成,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予以撤销的行为,必须是有害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何谓有害于债权人
二、撤销权的构成要件
破产撤销权的构成,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予以撤销的行为,必须是有害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何谓有害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是指该行为减少了破产人的现有财产后增加了破产人的负债,使得债权人的受偿比例受到了减损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是全体破产债权人。对于行为的“有害性”,有的国家采用的是一般性标准,有的国家则采用的是债权人地位标准。前者是指行为的发生致使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减少,导致债权人的受偿受阻或增加难度,该标准立足于行为的发生是否使债务人责任财产的价值有所减退的角度考虑;后者则基于债权人地位同等的破产法基本观念出发,即某一行为使个别债权人获得比行为发生以前有利的地位,假如没有该行为的发生,则该债权人的实现权利的程度会低。有害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既包括有偿行为,也包括无偿行为。有偿行为包括非正常压价出售企业财产等,这里的有偿,固然得到了一定的给付,但并不是相应的对价,既可能是一粒芝麻和一个西瓜的关系,也可能是一个大西瓜和一个小西瓜的关系。无偿行为包括放弃财产权利、增与等。
(二)能够予以撤销的行为,必须是有害行为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临界期间。
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一定期间内所为的某些行为,破产治理人或破产清算人有权请求法院撤销,这个期间称之为临界期间。之所以有是否启动破产程序之分,原因是,破产程序一旦启动,破产债务人的财产即回破产治理人或清算人所占有、治理和控制,而破产债务人失往了占有、处分的权利,即使处分亦属无权处分,不发生物权效力,也不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而债务人的损害行为往往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因此,只有对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有害行为的存续期间加以限制,才能维护交易安全,同等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各国立法均规定有一定的临界期间,有的还根据不同的行为设置不同的期间,行为的危害性越大,期间越长,反之越短。例如德国破产法规定无偿行为的临界期间为10年,相符补偿的临界期间为3个月;芬兰破产法规定欺诈性行为的临界期间为5年或10年,而未到期债务进行清偿的临界期间为90天。在我国,未规定不同的临界期间,通常以为我国破产法的临界同一规定为6个月,这6个月,是指破产程序启动时即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之日前的6个月,而在受理破产申请之日至破产宣告之日仍存在一个期间,这期间发生的有损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亦属撤销范畴。这种关于临界期间的规定的相同性,过于单一、笼统,使得有害程度不同的行为对交易安全的饿潜伏危胁程度相同,形成明显的不公道。综观目前国有中小型的破产案件,企业在申请破产前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已没有清偿能力,启动破产程序实乃迫不得已,此时,破产债务人已无什么资产,极大地降低了破产清偿率。因此我国破产法也应规定不同的临界期间,对危害性大的损害行为如无偿行为、隐匿、私分、毁损财产行为的临界期间可作相应调整,增长到1至2年。在审判实践中,破产债务人恶意损害债权人整体利益的行为,法官可以运用临界期间的适当扩张原则,尽量予以撤销,最大程度维护债权人的正当利益。
(三)能够予以撤销的行为,必须存在有基于被撤销行为而实际获益的人。
撤销权行使的主要作用在于恢复原状,追回被破产债务人不当处置的财产。破产治理人或破产清算人要行使撤销权,追回破产财产,必须找到被追偿的主体,该主体就是破产债务人实施损害行为的实际获益人,只有实际获益人存在,撤销权才能得以实现。反之,假如没有实际的行为获益人或行为获益人已死亡或注销,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撤销权则无法行使。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 能够予以撤销的行为,就无偿行为而言,破产债务人主观上要有恶意。
对于破产债务人主观上的恶意,是否应作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一以为应将恶意性的行为作为行使撤销权的要件,观点二以为不应将有损债权人利益的恶意作为构成撤销权的要件,观点三以为应区分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有偿行为应以当事人主观上的恶意为要件,无偿行为是要损害行为人利益,即应撤销。笔者以为第三种观点较为可取。在破产债务人为无偿行为的情况下,相对人未支付对价,行为一旦被撤销,对其利益甚微,故可以不考虑当事人的主观上有无过错,只要害及债权均可撤销。但对于有偿行为,因合同自由原则意味着当事人可以自由确定交易的价值,当事人以某种价格或基进行交易一般具有公道性,因此在否人破产债务人有偿行为的效力时,应将当事人的主观恶意考虑在内。当债务人为该行为时,明知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受益人于受益时,亦知有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事实存在,即为恶意,应予以撤销。在有偿行为中,债务人的恶意是撤销权成立的要件,受益人的恶意是撤销权行使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