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行政可诉性

2016-05-24 01:03
导读:法学论文毕业论文,论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行政可诉性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在我国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中,因交通事故引起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赔偿案件
在我国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中,因交通事故引起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赔偿案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法院处理这些案件时,所依靠的主要证据则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所谓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指公安交通机关依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确认当事人责任大小的单方行为。长期以来,当事人对公安交通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是否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法学理论界一直存在着“可诉与不可诉“两种观点。理论上的争议导致了在司法界对这些案件处理的混乱。本文以为,固然《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交通治理部分作出的交通认定书只是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但是由于交通事故认定行为带有较强的法律性、行政性、专业性和时效性,公安交通治理部分作出的交通认定书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所以应该认定为行政确认行为。因此,当事人可以对这一行政确认行为提起行政诉讼。一、可诉,抑或不可诉:法院的两难代写论文在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前,公安交通治理机关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经历了“可诉———不可诉———可诉”三个阶段。自1990年10月1日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到1992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处理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题目的通知》(法发〔1992〕39号)之前,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从1992年12月1日到2000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题目的解释(法释〔2000〕8号)实施前,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却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从法释〔2000〕8号施行后至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属于可诉性具体行政行为。随着司法实践的深进以及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题目的解释》,即法释(2000)8号文的出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可诉性越来越受到权益保护公平原则和法制同一原则的诘责。2004年5月1日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将原来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改为“交通事故认定书”,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从而使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法律性质再次变得模糊起来。而且将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申请书后三旬日内,应当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内容全部删除。从而,公安交通治理机关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行为处于一种脱离行政司法审查的真空状态。由于法律缺乏同一的规定,各地法院做法各异。以山东省为例,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山东省三级法院的具体作法是:其一,对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明确拒尽作出或超过规定期限未能作出交通事故认定的,构成行政不作为,当事人以此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法院受理并可判决公安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其二,公安机关在作出交通事故认定时程序违法的,当事99人可以此为由提起撤销之诉;其三,对当事人单独就交通事故认定的内容提起诉讼的,法院则不予受理。《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相关法律法规对此题目尚未作出明确规定。但2005年1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针对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委员会关于交通事故认定是否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请示而作出的法工办复字[2005]1号答复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交通事故认定作为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证据使用的规定,以为交通事故认定行为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笔者在山东碰到的一起案件更是让法院处境尴尬。这一案件大致情况如下:2002年3月份,原告某高速公路对被告某***大队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该责任认定书确认因原告某高速公路筹备处未及时清理路障,因此认定原告对该交通事故负主要责任。)不服,申请重新认定,上级***部分维持了被告的认定。原告又以被告的行为无事实和法律依据以及程序违法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告以其作出的责任认定书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为由拒尽出庭应诉,法院遂判决撤销了被告的责任认定书。但被告又于2003年3月12日重新作出了内容与原《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完全相同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原告再次申请重新认定,上级机关再次维持了被告的认定。原告再次向法院起诉,被告同样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应诉,法院再次缺席判决撤销了被告的认定书。这一“申请———诉讼———申请———诉讼”的循环过程,不仅耗费了当事人大量的财力与人力,而且使得法院的地位更处于尴尬之中。法院假如拒尽该讼案,但是又没有可寻的法律依据;而假如法院接受并处理该讼案,而被告又以一定的理由不参加庭审,即使法院做出判决,被告也以一定的方式拒尽服从。原告再次起诉,被告再次拒不履行诉讼义务,法院再次以无证据依据判决撤销,……,如此往复,纠纷无法解决,且亵渎了法律尊严,践踏了法院权威,类似的案例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过。法院在碰到类似案件时左右为难,陷进尴尬境地。二、可诉的法律依据从表面上来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肇事者承担责任的证据之一。新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证据使用,即在民事和刑事诉讼中,交通事故认定只是作为当事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或刑事责任的证据使用,对该证据是否正当、真实,是否具有关联性,由人民法院在质证、认证过程中进行,人民法院经审查以为公安机关作出的认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这是目前法律规定的交通事故认定救济途径的主要形式,这也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相比已废止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而言的一大变化。事实上,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前,交通事故认定书在诉讼中就一直是作为证据使用的,只不过没有用法律语言呼之而已。而实践证实,这种司法救济途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交通事故认定作为民事赔偿的证据使用,对行政相对人非常不利。由于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分配原则,而事实上,交通事故发生后,大量资料和证据都由公安机关把握,受害人可能死亡,也可能因受伤被送进医院,而加害人有的因报警、抢救现场或逃逸等现象,对现场情况也不一定把握得很清楚。所以,让受害人或加害人来举证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公安机关的证据的证实力很大,非一般证据所能推翻。无法举证推翻公安机关的交通事故认定就只能败诉或者由法院按照认定书确定确当事人责任的大小判定赔偿责任的大小。在刑事诉讼中,让被告人(即犯罪嫌疑人)举证推翻公安机关的交通事故认定行为,也是不可能的。这显然不利于保护相对人的正当权益。而行政诉讼则不同,它要求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正当性承担举证责任。显然,将交通事故认定纳进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对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正当权益很有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固然没有明确列举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为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但在第11条(8)项概括式规定“以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表面上看只是公安交通部分对事故的形式上处理,实在质却直接涉及当事人因此而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即财产权利。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0)8号文进一步宽泛地规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职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公安机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显然包含在这一类行政行为中。我们再从有关法律的排斥性条款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2000)8号文规定,下列行为不属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一是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的行为,即国家行为,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行为;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职员的赏罚任免行为;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作出终极裁决的行为。二是公安、***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三是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四是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五是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六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上述不可诉行政行为相对照,除与“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终极裁决的行为”相近外,没有其他相对应的条款。而这里的“法律”是广义的法律规范,还是狭义的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是否包括司法解释,对此,法释宪法行政法研究100(2000)8号文第5条进一步说明:“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4项规定的‘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终极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中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通过的规范性文件”。目前在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中,没有任何一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的终极裁决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下发的法发(1992)39号文显然不属于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作出的责任认定自然也不属于行政机关的终极裁决行为。假如依据此文拒不受理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提起的行政诉讼,将会造成法律规范冲突。从公民权益公平保护原则来看,假如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具有行政可诉性,轻易造成当事人权益保护的不同等。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对于遭受重大损失且被认定为负次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假如在公安机关行政调解不成或者在另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行政调解协议时,则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判令对方当事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从而使自己的正当权益得以实现。但对于损失较小且被认定为负主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来说,假如对行政机关责任认定不服,既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于找不到适格的民事被告),按照(1992)39号文也无法提起行政诉讼,从而告状无门。三、可诉的法理剖析和现实需求近年来,当事人对公安交通部分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不服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越来越多。交通事故认定是否具有行政可诉性这一题目在学理上并不复杂,之所以存在争议,非是学术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关键的两点就在于敢不敢监视和愿不愿意接受监视。实在司法权和行政权都认可这样一个公理: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公安交通部分对交通事故这一确认权力离开了监视也必然产生***,而且,司法权存在的一个重要价值也正在于对行政权的监视。既然如此,交通事故认定就应该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人民法院不但要审查其程序的正当性,还要审查其事实依据的充分性及适用法律的正确性。这样符合“行政救济穷尽”原则,更有利于维护行政相对人的正当权益。
    上一篇:行政法诚信原则的内涵分析——以民法诚信原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