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略论(4)
2017-03-05 01:01
导读: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构筑法治大厦的条件和根基。西治实践历程充分证实了“没有这个由文化到,由抽象到具体制度的转化,就不会有近代法治”,同样也
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构筑法治大厦的条件和根基。西治实践历程充分证实了“没有这个由文化到,由抽象到具体制度的转化,就不会有近代法治”,同样也不会有现代法治。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如前所述,自古以来的法律文化传统整体上无法创生出现代法治,在很多方面,传统文化还因其与现代法治的深刻矛盾与冲突,构成了现代法治的反向气力。所以,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于中国而言是极其曲折复杂的,必须着眼中国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
1.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经济市场化和政治***化,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政治相适应的市民社会。
着眼于经济向商品经济、集权政治向***政治的转变,从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和政治结构的变革中往寻找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动力,是一种熟悉方法。商品经济的形成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实现了西方法律文化的近代化,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政治的实现了西方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法律文化的近代化和现代化总是与西方经济形态和政治结构的变革相伴随,这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也必须首先从中国经济政治变革中寻找根本动力。
首先,“商品经济这一社会
人类学的历史运动,同时伴随着文明社会法权关系与法律文化的深刻改变。”在法律文化的进步时,经济因素是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一个历史动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只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法律文化样式,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导致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也形成了特有的法律文化样式,这既是历史现实,又是规律。可见,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根本动力之一就是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即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市场经济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其次,相对于经济因素来讲,政治因素对法律进步的更为具体和直接。第一,执政者的治国理念直接影响法律的地位和权威。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就形成的“法治国”传统与中国几千年对超越法律之上的“道德理想国”的苦苦追求而导致的“重礼轻法”就是鲜明的例证;第二,执政治者的政治主张为了能够得到广泛的服从,往往都会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具体化、固定化和条文化。从这一角度讲,法律就成了政治的一种反映装置,政治的每一个进步都会在法律中得以显现,亦即表现为法律的进步。要实现法律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政治的***化和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与市场经济和***政治相伴随的社会形式必然是与熟人社会相对极的市民社会。熟人社会又称为“乡土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人们几乎不需要法律和法院。法律更多地是一种潜伏的威慑。这样的社会形式自然不会产生现代法律文化。现代法律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社会“语境”,这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又称为“陌生人社会”,它是“以城市为活动空间,以市民为成员而构成的一个阶级群体。”市民社会体现了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这样刻画现代市民社会:“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或威胁我们,如犯罪。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屋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新闻。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旅行,我们的生命便把握在陌生人手中。假如我们得病进,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清洗我们、护理我们、杀死我们或治愈我们。假如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市民社会形成的直接后果是道德与权威的碎片化,道德控制社会的能力直线下滑。市民社会是多元的,权威趋于减弱并越来越分散,道德价值取向变化无常,法律成为共同的信仰,传统权威日薄西山,法院成了神圣的殿堂,习惯的气力减弱,权威受到质疑,对正式法律的需要应运而生,法律的价值性亦倍受重视,现代法律文化逐步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