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高校后勤的契约化管理

2013-11-13 01:04
导读: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浅析高校后勤的契约化管理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键词:高校;后勤;关系   お  

  关键词:高校;后勤;关系
  お
  论文摘要:
高校后勤化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契约化模式。总务机关作为甲方,代表高校行使管理职能,服务实体乙方依靠自己优质的服务获取合理增长的收入。必须对甲乙双方在高校后勤体系中的地位作出科学判断,完善运行机制,理顺双方关系。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多数高校后勤服务单位从行政管理序列中分离出来,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契约化管理模式。成立总务小机关作为甲方,代表高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对后勤运作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服务实体作为乙方依靠自己优质的服务获取合理增长的收入,适应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甲乙方关系协调、融洽,高校后勤改革才能顺畅,后勤服务才能到位。
  
  一、甲乙方在高校后勤体系中的科学定位
  
  总务后勤管理部门与后勤服务企业签订契约,建立甲乙方关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对甲乙双方在高校后勤体系中的地位作出科学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1.规范契约关系,摆正双方位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重组后勤机构,把行政管理职能和经营服务职能分开,把资源分配、监督、考核部门和资源使用部门分开,形成甲、乙方。甲方通过方式加强对乙方服务项目的管理。从甲、乙方的定位可以看到,甲方和乙方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委托与被委托,发包与承包的关系,两者在职位上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甲、乙双方在处理相互关系时,要注意把甲乙双方的联结点放在合同和契约上。乙方工作的重点是根据所签订的协议或合同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保障。甲方工作的重点是对乙方完成任务进度、服务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价。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甲、乙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机构职能分开,分清工作职责
  甲方是代表学校处理后勤事务,属于学校行政管理机关。在处理甲、乙方关系时,重点应该通过制定后勤改革政策进行调整。创造一个适合乙方发展的,增强乙方的竞争力,引导乙方在追求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使企业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一般来说,甲方职能主要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后勤发展规划、年度后勤工作计划等。组建由师生代表组成的监督检查机构并使之开展工作;协调学校与政府及社会等关系;协助乙方处理校内职能部门及院系关系;主持房改办、绿化办、爱卫会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和房地产管理等。乙方主要职能是:遵循规律,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坚持为学校教育、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方向,实现“把优质服务搞上去、把服务收费降下来”的目标。发挥后勤人才和资源的优势,发挥规模经营效应,立足校内,开拓社会,开展特色服务、教育服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市场竞争中求壮大、求发展。
  3、正确对待分工,明确双方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办后勤,学校办社会,形成庞大的、封闭式的后勤结构,这样的后勤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一分为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甲、乙方的出现是符合高校后勤改革客观规律的。后勤工作质量的好坏,与甲乙双方都有关。实践证明,乙方服务水平的高低,反映出的是甲乙双方的工作水平,乙方服务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离不开甲乙双方的互相监督、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由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就要求甲乙双方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严格管理,又要互相配合与支持,达到“双赢”的效果,相反就走进两难境地,甚至造成后勤改革的倒退。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二、当前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高校后勤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旧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依然太慢,不适应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改革步伐加快,思想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和学校办社会的模式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缺乏以服务取胜、以质量取胜的经营观念。从学校方面看,还没有将后勤企业真正看做自主经营的公司,仍然习惯于将后勤企业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经常对后勤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务进行行政干预;从后勤企业方面看,“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独立能力不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找学校解决,以学校稳定和后勤职工为借口,向学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从而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后勤管理处有甲乙方的契约关系,但在工作中又存在着不完全按甲、乙方这种单纯的经济关系来对待,后勤实体难以逾越学校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难以有效引入竞争机制和提高运行效率。
  2、剥离尚不规范,权责有待明确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勤实体是校内模拟企业化管理,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学校与实体是甲、乙双方合同关系,实施合同管理,从“学校办社会”走向“学校办校内企业”,其实相当于政府用承包制管理传统的国有企业,后勤实体在走国有企业承包制的老路。后勤集团是从高校“剥离”出来的,其本身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没有取得主体资格的财产特征。这部分资产是“划转”还是作为均无依据。后勤服务中心(集团),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后勤已经完成了从行政组织到经济组织的转化,但实际上,这种分离仅仅是为后勤组织成为真正的经济组织建立了一个平台。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后勤人才奇缺,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的后勤队伍成建制从学校行政后勤中分离出来的后勤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奇缺,难免在校内不但没有开辟一些市场,还丧失了许多市场,更谈不上在校外开拓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办法提高创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壮大后勤经济实力。反过来,没有经济实力或经济实力弱的后勤,举步艰难,很难提高服务经营的档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学校率先开展,后勤实体逐步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企业化管理,使大部分后勤职工丢掉了长期以来“吃皇粮”的铁饭碗,但是学校其它院系及处室一般职工并未触及到实质问题,因此后勤实体职工感到心里不平衡,因此在人员安置上难度比较大。
上一篇:试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农村平安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