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21世纪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机遇、挑战、前

2014-06-11 01:59
导读: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谈21世纪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机遇、挑战、前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进展迅猛,连续上了三个
摘要: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进展迅猛,连续上了三个台阶,从“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再提升至“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当前,双方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只要双方从大局出发。立足长远,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缩小分歧,化解矛盾,强化合作,双方关系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中国 东盟国家 机遇 挑战 前景


  地缘政治学认为:“邻国的大小、强弱,以及发达还是落后,稳定还是动乱等基本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利益。”因此,与邻国保持稳定的友好关系,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世纪之交,中国双管齐下,在南北两个方向积极主动地推进睦邻友好外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虽然存在着一些挑战,但更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双方关系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发展的机遇
  1.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世纪之交,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在亚太地区,谋和平、促合作、求发展是本地区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策取向,汇成了地区形势的主流。亚太地区的大国关系继续保持改善和发展的势头,国家间对话与协调增强,相互依存加深,和平协商成为解决争端的基本途径,不同形式的安全对话与合作日趋活跃。以东盟与中、日、韩为主导的东亚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亚洲经济在经受住了金融危机、非典和禽流感的冲击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亚洲仍然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种宽松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双方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多层次的对话、磋商与合作机制
  中国与东盟国家高层互访频繁,各个层次的交往增多,通过对话、交流、沟通,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双方的互信。目前,双方已形成了以“10 1”领导人年度峰会为核心,包括外交部长、经济部长、交通部长、海关关长、总检察长、青年事务部长、高官政治磋商以及东盟北京委员会、中国东盟联委会、经贸联委会、科技联委会、商务理事会等对话合作机制。在亚太经合组织、“东盟 3”领导人会晤、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以及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和国际机构中双方积极协调立场、相互沟通、相互支持。此外,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协定、条约、联合声明,为双边关系的健康和快速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证。尤其是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将使双边关系更加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不会因为某个国家领导人的变动而受到不良影响,也不会因为某个突发事件而影响双边的长远合作。
  3.双方共同利益增强。共同语言增多
  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了解和信任的加深,双方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共同利益增强,共同语言增多,表现在:双方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与地区环境致力于发展经济;都面临着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作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压力,都希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来增强经济实力;在国际事务中,双方需要相互扶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都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都主张加强对话与合作,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都认为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反对西方大国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这些共同点不但长期存在,而且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扩大,为增进双方的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1997年12月16日,江泽民在中国一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时明确指出:“悠久的传统友谊,相似的历史遭遇,维护和平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是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睦邻互信、友好合作的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基础。”
上一篇:论科学发展观对物化现象的有效控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