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模式下社会保障的制度性思考
2014-10-09 01:15
导读: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有关中国模式下社会保障的制度性思考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被人们概括为中国模式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被人们概括为中国模式,也称之为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与西方的“华盛顿模式”相对应。本文从中国模式在社会保障制度性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指出现阶段中国模式下存在的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提出加快立法进程,保障公民权益,制度设计要有利于消除各阶层的利益冲突,要注重公共社会开支和税收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性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已经历了主要缺乏资金、人力资本的时代,现在进入了一个更为需要制度的时代。正是如此,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才如此具有市场和生命力。一个社会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是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在变革时期尤其如此。
一、“中国模式”的阐述
“中国模式”就是先发展经济,以及与此相配套的社会文化等基础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讲求分配和发展民主
政治,这种分阶段发展的方式是一个有序的渐进过程。就目前来看,“中国模式”还在发展,并没有完全成型。“中国模式”对西方也并非只有竞争,西方感觉到中国的“威胁”,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西方模式的失灵。自二战后,西方尤其是美国,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民主制度模式。但几十年来,效果并不好,失败远多于成功。其实,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民主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早期被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影响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跟不上,在照搬西方模式多年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此时,中国的经验取得了成功,很多发展中国家转向重视中国经验,而这也正是令西方深感担忧的。中国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学,一方面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对国际体系做了一个整合,这是“中国模式”的最大特色。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西方的模式与中国模式的分歧,现在常被称为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针对拉美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美国学者威廉姆森1989年提出了“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加上财政稳定化。通过启动市场机制,国家经济就会获得稳定的增长。曾任《时代》周刊外国报导编辑的拉莫先生不久前发表了《北京共识》的论文,对“北京共识”的定义是:坚决进行革新和试验(如中国经济特区);积极维护国家边境和利益(如台湾问题);以及不断精心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在拉莫看来,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经验具有普世价值,成为全球既不认同计划经济,又不接受“华盛顿共识”,而是试图探索“第三条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一面思想旗帜。
改革就是体制变革,一是社会机体组织及其功能结构变动或再造;二是约束社会组织形态的规则重塑或西方
政治经济学称之的“制度”变迁。30年的改革实质上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既然市场经济受制于政体模式,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体模式?我们需要一种从现行模式向民主制过渡的模式。邓小平是伟大的战略家,他关于先经济后民主的战略是适合中国国情而非常正确的。我们应当沿着他指引的道路继续推进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并理性地思考未来。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中国模式成功实施的保证
(一)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机制和手段,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统一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当务之急,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制做后盾,就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