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14-10-28 01:04
导读: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我对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提要】本文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农民工的权益和农民
【内容提要】本文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农民工的权益和农民工的组织化等方面,对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民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我们要立足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整体考虑和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工群体成为塑造中国未来的积极力量。
【摘 要 题】青少年社会调查
【关 键 词】农民工/问题/调查
【正 文】
农民工的主体是青年,农民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青年问题。2005年7月,笔者随中央党校课题组对四川、浙江两省进行了调研。结合调查的情况,对农民工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农民工的规模和结构:一个对中国意义重大的群体
农民工的规模是惊人的。尽管由于统计方式的不同,对农民工数量的估计差别很大,但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全国农民工的总数也超过1亿。浙江省2004年农民工总数在1200万人左右,四川省从2001年到2004年,农民工数量分别为1260万、1300万、1370万、1490万人,其中跨省输出的分别达到560万、600万、660万、740万人。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四川省政协调研估计,一般在40%左右,高的达到50%。四川省乐山市统计,2004年农村劳动力156万人,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6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1%。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达到3.5亿,其中富余劳动力估计有2.5亿人。这是农民工群体能不断扩大的原因。这样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使农民工的供应几乎没有限制。事实上,这些年来农民工的增长一直十分迅速。据有关统计,1994年全国农民工数量为6000万人,1999年达到8200万人,2000年达到8840万人,2003年已有1.14亿人,10年间农民工的数量翻了一番。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农民工的流向遍及全国各地。据四川省调查,农村劳动力向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转移的比重较大,向省外转移的比重上升,以东部为主,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加快。2004年四川省转移到直辖市的农民工占8%,转移到省会城市的占27.4%,转移到地级市的占28.6%,转移到县城的占19.8%,转移到建制镇的占10.8%;在省内转移的占50.3%,转向省外的占49.7%。
农民工的结构可以从性别、年龄、文化教育等几个层面来看。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对全国的抽样调查得出几个结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在增加;有文化的人去务工,没文化的人去务农;大部分农民工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职业流动经历。这样的结论和现在的情况基本是吻合的。据四川省2004年对农民工的抽样调查,农民工中男性占51.2%,女性48.5%,比例比较接近;年龄分布中,25岁以下的48.4%,25~35岁38.4%,36~45岁10.8%,46岁以上0.9%,其中35岁以下占86.8%;受教育情况,小学文化7%,初中文化51.1%,高中文化36.4%,大专以上4.9%,初中和高中文化合计占87.5%;打工1年以下的占15.4%,1~2年占26.1%,3~5年占31.1%,6~8年占15.1%,9年以上10.2%。
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工群体是我国仅次于农业劳动者的第二大职业群体。农民工的数量,清晰地表明他们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分量。这样规模的群体流动,是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中极为重要的现象。毫无疑问,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对这个群体问题的任何忽视都是不应该的;展望中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走向极为关键。
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和存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研究也是从这个角度提出农民工的作用。这方面有许多数据的支持。比如广东省2004年有进城务工人员2629万人,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四川省2003年农民工劳务收入为474亿元,而当年该省财政收入为336.3亿元。但是仅从经济的贡献来看待农民工群体是不够的。这个群体的产生和存在,对于破解三农难题、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都是极为重要的。农民的非农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相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农民群体来说,任何既有的制度安排都无法解决这么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转移。农民工的出现是农民在我国既有的制度框架下自发走出的一步,这种离土不离乡、并不改变农民身份的方式是现有条件下成本最小的一种人口转移方式,也必然对现有的身份、户籍制度和职业流动安排产生冲击。这样大规模的社会流动是否蕴育和产生着未来社会制度安排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不应仅从现有的制度安排出发去认识和把握农民工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