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
2015-07-14 01:03
导读: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关于民工潮的研究,人们往往从经济的视角看得较多,因为农民
关于民工潮的研究,人们往往从经济的视角看得较多,因为农民工的收入提高与对城市的经济建设的作用是显见的。其实,从文化与社会的视角研究农民工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移居城市,也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更是指个人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过程,它涉及到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转变过程。研究进城农民工的适应问题,不仅是民工潮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对我国的城市化、现代化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相关涵义
什么是适应?美国社会学家高斯席德(Goldscheider.G)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移民》一书中认为:“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变化了的
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从农村到城市常常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变化。”(注:Goldscheider.G.Urbanmigrantsindevelopingnations.WestviewPress,1983.)高斯席德强调变化和过程,倾向于把适应理解为行为本身,在变化的环境中移民们所做出的一种不断的行为调整。同样源于进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对他们来说,城市经历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不断地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种种调节,从而顺应他们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
《社会学百科辞典》中没有适应这一条目,有与之接近的“调适”、“同化”两词:“即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群体之间或不同的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经过调适,产生彼此和谐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调适,即部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或生活习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注: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同化”指“具有不同性质的人、集团或民族接触以后,融合成新的文化单位的过程。……同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同化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其作用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但不会触动社会根本制度”(注: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适应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同化,同化从字面上看有消极、被动的含义,适应比同化更具主动积极的意义,调适更加接近适应的本意。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社会学词典》中,对“适应行为”解释是:“指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明了自己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就会在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就会陷入困惑之中。人的一生是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注:王康主编:《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山版社1988年版,第352页。)“适应”和“社会化”关系密切。社会化与适应是一个事物从两个方面的不同表述。社会化是从社会对人的教化的角度而言,强调的是执行社会化的各种主体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而适应主要地是从接受社会化的个体角度而言,强调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化的过程的接受程度。社会化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改造和再适应、再改造的复杂过程。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和社会的整个过程,适应也贯穿于人的一生。具体到进城农民工的适应,则表现为一种成人的社会化。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进入了完全不同于农村的一种生活环境,担任了另一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进城农民工的这种生活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迁,迫使着他们进行自身调整,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城市社区环境。显然,进城农民工的适应是他们在新的环境下的继续社会化。
从城市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人类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注: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页。)。从微观角度看,现代化是指“个人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进入一种复杂的、技术先进和不断变动的生活方式的过程”(注:罗吉斯:《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9页。),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以城市生活方式为参照的。沃思(louisWirth)认为,“城市性”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基于规模、人口密度和社会复杂性的不同,城市具有其有别于乡村的一整套社会与文化特质。(注:LouisWirth,UrbanismasaWayofLif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el.44,1938,pp.1~24.)英克尔斯(AlexInkeles)认为,“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注:英格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页。)。帕克(RobertE.Park)主为:“城市环境的最终产物,表现为它培养成的各种新型人格。”(注: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城市不仅仅是一群人共同居住的地域,它还是一种“城市性”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在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的综合概念”(注:辛秋水:《农村城市化理论研究会综述》,《江淮沦坛》1994年第5期。)。农民工的城市化,基本的含义是指农民工进城后的转变及对城市的认同、适应过程。个人城市化进程与个人现代性的获得基本上是同步的。农民工的转变是以城市为参照系的,正如传统的变迁方向是现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