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解构主义”政治学对我国知识界的影响(2)
2015-09-28 01:12
导读:2、德里达的政治性特征。 一是与同时兴起的社会政治背景同呼吸、共命运。 1968年10月在纽约的法美哲学家学术研讨会上所题为《人类的末世=目的》说,
2、德里达的政治性特征。
一是与同时兴起的社会政治背景同呼吸、共命运。
1968年10月在纽约的法美哲学家学术研讨会上所题为《人类的末世=目的》说,“任何哲学性学术研讨会,也有其必然的政治性意义。” ③作为该演讲的政治背景,是想促使人们注意哲学的国籍问题、民主主义的形式性问题、越南和平谈判和反战运动、公民权运动和马丁博士被杀、法国的“五月风暴”。对于德里达而言,所谓“政治学”特征超越了狭义“政治”和满足“政治化”的感觉,也就是与超越政治的言行不断进行“交涉”的场面。“德里达就是通过与超越政治的言行不断谈判来思考政治的必然性,来选择‘行动’的,由此提出‘政治化没有止境’的看法;另一方面他也批判‘沾沾自喜’意识持有者们那种单纯朴素的‘政治主义’,从而显示出独自的态度。” ④
解构主义颠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与现存的等级秩序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同时代的其它哲学思潮都有着同样的影响,他们似乎与解构主义思潮不谋而合。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为以巴特勒为代表的后女性主义批判传统女性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尤其为其提供了反抗父权制统治的思想武器与方法论工具。利奥塔所倡导的后现代主义本身可以就说是“解构主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詹姆逊、哈贝马斯等捍卫的西方马克斯主义者所批判的本身就是对于西方“逻格斯中心主义”的一种现实的“解构”。像拉康本人既是一个忠实的马克斯主义者,又是解构主义的重要代表。可见,解构主义与后现代语境下的其它思潮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承接关系。
二是解构主义本身所呈现的复杂的理论倾向。
德里达出于对文学的偏爱,更多地是在文学的领域里进行的,但是这种阅读和批评的策略也成为其它领域里惯用的思考模式和批判模式。“解构主义”在其出现的初期并不鲜明地提出其政治目的。而是基于对文学、哲学等实践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