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过程和形态
2016-07-04 01:04
导读: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过程和形态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表明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表明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其构成来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互动关系:即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分析、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引导中国社会变革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和社会实践等构成的“中国实际”这一“基体上”来理解、选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双向建构的关系。这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在与中国实际(包括国情特点、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实践和变革要求)的结合中找到实现其自身力量的场所,成为指导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实践的思想武器,即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所内蕴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为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和价值理想。它解决了近代开始的中国先进分子在黑暗和苦难中苦苦寻觅、彷徨迷茫而又无法解决的“中国往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此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她所代表的中国人民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和目标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把一个贫弱的、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改造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前进,实践着马克思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所确立的价值理想。
其次,正如列宁所说的,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理性力量揭示并论证了实现人类解放进步的价值理想的客观历史必然性,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这种价值理想的实现坚信不疑,确立了他们对这一价值理想实现的坚定信念和信仰以及实践这一历史必然性的主动性、自觉性。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复次,马克思主义还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供了实现这一价值理想的道路与方法,提供了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论、阶级斗争的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实践第一的观点和辩证思维的方法等等。其中毛泽东、邓小平是掌握并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并取得成功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还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改造、提升和引导上,把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因子改造提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成分。如把具有空想性质的“大同社会”理想提升为基于科学的、逻辑的、历史必然性的共产主义理想;把基于等级尊卑关系的群体本位价值观提升为基于平等、民主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把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和明清的理气、心物之辩的思维方式提升为唯物而又辩证的思维方法等等。
第二,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化了。即马克思主义已经不是游离于中国之外的某种外在的理论观念和精神力量,而是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历史进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内容和成分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也就是说,中国先进分子是在自己的国情、传统、历史条件、实践主题和变革需要等构成的历史情境中来理解、选择、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基于近代以降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型的需要。诚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程度,近代以降中国社会历史变革进程的主题是中国社会如何由传统的、封建的、封闭僵化、贫穷落后的社会走向现代的、开放的、文明富足的民主社会,中华民族如何从贫弱的、受凌辱的、处于生死存亡危境中拯救出来走向强盛复兴;中国人民如何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奴役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民主和发展的权利,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国先进分子苦苦寻觅的是一种能够指导她如何解决这个历史实践主题的真理。而马克思主义所内蕴的价值理想、科学力量、批判精神以及所揭示的革命力量、途径和手段正切合于这种需要。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了实践和价值的基础。离开这一历史实践主题的需要,就无从说明马克思主义何以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