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善治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

2016-07-09 01:08
导读: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善治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导读::善治作

  导读::善治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已经逐步地打入中国市场,不断被学者及当局研究并予以尝试。从1949年建国之初开始至今,为适应新时代各个方面的发展,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体制改革。本文立意从政府治理的角度出发,把善治的理论运用于政府体制改革的研究过程中来,力图寻求一种基于善的视角下,更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

  关键词:善治,治理,政府体制改革

  石佑启,杨治坤认为,善治是治理的发展,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行政事务的合作治理,其实质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还政于民;它表征着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种宽容为本、合而不同、合而共生的互动共进关系。善治在向度认识和路径选择上为行政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力量,我国已进行多次行政体制的改革,但仍有些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尝试把善治的理念容入其中,去纠正,去完善。

  一、治理与善治的概念解释

  “善治”由“治理”发展而来,“治理”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的“显学”,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途径,而合作网络途径则是其在90年代中后期的新进展。

  而在中国,治理一词被翻译过来之后,最早出现在市政学中,用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和地方上的种种问题。自90年代以来,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是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然而由于分析角度和对象的不同,学者们对治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治理,在定义远未能达成一致的看法。在R.罗茨看来,治理可用于指代任何活动的协调方式,至少有六种不同的用法: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和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陈振明在《公共管理学》一书中指出,治理理论体系有三种研究途径:“政府管理”的途径、“公民社会”的途径、合作网络的途径。

  治理理论认为,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缺陷,但治理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着失效的可能。而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之上,它是对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

  善治是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其根本特征在于政府与社会两者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以提高效率,保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贯彻。

  善治,是指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公民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利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善治是中国政府实现角色转换的目标之一。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俞可平教授认为构成善治的基本要素则主要包括合法性、法制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参与性、稳定性、廉洁性和公正性等10个方面。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就成为完善治理结构和建立有效治理的必然趋势。

  二、政府体制改革历程

  20世纪最后的20余年,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以及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政府效率,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它的基本取向是以采用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调顾客导向以及提高服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它往往被人们描述为一场追求“3E”目标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这场改革使支配了20世纪大部分时光的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即形成政府治理的新模式。

  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逐步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

  而在西方进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同时,我国也根据具体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政府体制,逐步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从1949年到2011年我国前后经历了九次较大的以机构改革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

  (一)第一次机构改革——1952年,加强中央集权 (二)第二次机构改革1956年,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 (三)第三次机构改革1960年,重新强调集中统一 (四)第四次机构改革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五)第五次机构改革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关键

  (六)第六次机构改革——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七)第七次机构改革——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八)第八次机构改革——2003年,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九)第九次机构改革——2008年,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纵观历次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显示了必然的缺陷。我们应该不断吸取经验,把新的好的理念融入改革方案中。

  改革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对于政府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识;机构和人员膨胀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机构逐步精简并加以重构;政府职能转变迈开实质性步伐,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创新力度加大;在政府间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部门之间关系等)的理顺治理,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的调整方面有较大进展;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依法治国和法治行政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等。

  另外,王忠禹总结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五条基本经验: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坚持积极稳妥地方针,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行改革;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上一篇:试论工商行政管理:流通大市场的监管者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对行政管理的渗透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