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系统在商业银行中的运用务管理毕业
2014-04-04 01:10
导读:财务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作业成本系统在商业银行中的运用务管理毕业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随着各种机构的兴起和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
随着各种机构的兴起和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竞争压力。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作业成本法(ABC法)是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而产品成本的。相比传统成本分配方法,它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产品(包括服务)成本信息,为的管理决策和业绩评价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依据。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它与传统成本分配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是以产品产量、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单一的标准分配间接费用,而是着眼于费用或资源的来源,把间接费用的分配和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成本动因)联系起来,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以作业量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合理基础,进而最终得到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根据其基本原理,以ABC法计算产品成本,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确认作业及作业中心,并按同质作业建立作业成本库,即确认企业为制造或销售产品或服务所要做的工作,也就是确认耗用资源的作业;第二步,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即确认每个作业成本库消耗的资源;第三步,确认成本动因,将归集在各个成本库中的间接费用按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数量比例的大小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作业成本,最终确定产品成本。
二、商业银行传统成本分配系统的弊端
近年来,日益完善的政策消除了银行间的不平等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不断缩小,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价格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部分时,各商业银行都面临着巨大的利润压力,他们在关注金融创新和服务的同时,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其所提供的各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上。显然,在传统成本分配系统之下,商业银行不能像制造企业那样得到每种具体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因而由于往往只重视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而导致业务量增长,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结局。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这种没有考虑资源消耗,以存贷总额的大小来衡量业绩的方法经常会产生错误的评价结果。另外,银行为了保留客户,通常会鼓励客户在账户中保持一定的余额,享受银行的服务,但实际上反而使银行在这些账户或服务上发生损失。例如,一个保持稳定余额10 000元的账户与10个每个余额为1 000元的账户的资金总额看起来是相等的,但是前者能比后者获得更高的利润。原因很简单,因为二者带来的收入是相同的,而10个账户的交易成本却比1个账户大得多。
在传统成本分配系统下,银行还缺乏对客户盈利性的,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通过Robert B Sweeney 和James W Mays对First Tennessee National Corp.以定额存单(CDs)为对象的,表明银行30%的客户带来了88%的利润,40%的客户带来了19%的利润,而30%的客户使银行损失了7%的利润。使银行发生损失的原因就在于90天期$500的存单,如果以1%的利率计算,一年可获得$5的收入,但由于一年内要重开4次账户,使得获得的收入明显小于4次交易过程发生的成本。从以上分析表明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率是不同的,银行不应将服务或营销分摊在每个客户身上,而应充分关注重要客户。
在ABC法下,通过对客户或产品的分类,根据作业来确定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信息,银行就可以得到更充分、准确的客户信息,消除或缩减那些不能盈利的产品或服务,开发能为银行带来利润的新品种。但是,即使许多商业银行认识到简单成本分配法下的种种弊端,仍不愿采用ABC法,因为他们简单地认为建立和保持ABC系统比简单成本法需要更多的成本,然而事实正好相反,ABC法带来的好处大大超过其需要付出的成本。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