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务管理毕(2)
2014-04-06 01:03
导读:ERP系统的这一功能不仅严格保证了收入和成本的相互匹配、业务流与财务信息流的高度统一,而且使从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的财务人员有精力仔细检查
ERP系统的这一功能不仅严格保证了收入和成本的相互匹配、业务流与财务信息流的高度统一,而且使从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的财务人员有精力仔细检查:每个销售定单的毛利率是否正常,偏离预算毛利率的原因是什么;每个生产定单的完工状态有无,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产生在哪个环节;客户和供应商的库存状态是否正常,有多少存货是处于滞留的状态,对采购量和采购价进行分析;查询应收款和应付款的动态、账龄状况等。这从根本上实现了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三、ERP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1.ERP系统功能对毛利预测、合同管理更加准确和及时。销售合同报价在ERP系统中自动完成,每更改一次产品的配置,系统都会瞬间、准确地计算出销售收入、成本和毛利,为包括财务部在内的合同评审者、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销售合同的评审也从各个部门轮流的书面评审变为在ERP系统中的评审,不仅不受地域的限制,而且评审时间由原来的5 ~ 10天缩短为1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ERP系统功能实现了对财务预算的实时控制和多角度。在ERP系统中,所有的费用项目全部设置在费用明细层。同时,将需要考核的单位设置成不同的“成本中心”,然后根据不同的管理或查询需要建立起不同的“成本中心组”,这样就可以灵活、方便、快捷地查询出不同的期间费用总额、部门费用总额、公司费用总额、任意组合的“成本中心组”的费用总额等。ERP系统对费用的管理还可以实现同时按部门和项目统计,这就大大方便了对研发项目成本管理或某个阶段性产品项目成本管理的需求。
获利能力分析是ERP系统提供给的又一个强大的财务管理功能。具体而言,公司将内部组织根据管理和考核的需要设置成不同层次的“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并将公司年度整体预算逐层分解到每个被考核的“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当业务实际发生时,系统会将每一笔业务的收入、成本、毛利、费用及时地归集在预先设置好的“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名下。管理者可以从系统的报表工具中逐层查询每个“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从而实现了对整体经营指标的分解、落实、监督、分析和考核,拓展了财务管理的视角,提高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及时性和有效性。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ERP系统功能使资产管理水平大大提高。ERP系统可以详细记载资产购进、转移、组建以至于到最后处理的所有业务细节和过程。电子资产卡片替代了书面的卡片;一项资产在系统中拥有唯一的代号;同一资产在各部门间的流动都将记录起始时间;系统对组建的资产自动计算其新的价值;资产折旧不再是按类别而是按每项资产分别自动计提,并且按照记载的资产在部门间流动的起始时间分别列支在不同的部门(成本中心)名下。财务人员甩掉了繁重的核算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资产使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监督、控制和分析工作上,强化了管理职能。
4.ERP系统功能提高了成本管理水平。ERP作为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将不同业务部门的信息高度交汇,体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它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统一,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也体现在成本管理中。从具体的管理来看,ERP系统强调能够实现标准成本的预先确定、实际成本发生后成本差异的分析、以成本中心为主体的责任成本管理等功能,而这些都是管理的重要。它并非停留在仅仅能够完成计算机化的成本记录、归档等传统任务,更多贯穿于ERP成本管理中的是管理会计的原则和思想。
具体而言,标准成本的制定与企业年度预算紧密相连;实际成本的核算从最底层物料的材料费开始,逐层向上将每一件物料的材料费、人工耗用、机器耗用和制造费用累积,得出每一层零部件直至最终产品的成本。对于成本分析来说,彻底摆脱了月末结账的限制,变事后分析为可随时查询某个生产定单在不同工序上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比较情况;可随时通过查询“成本中心报表”来观察每个生产工序上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对比情况;可监督生产部门工时确认的准确性等等。它最终实现了成本管理的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