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团体财务控制研究务管理毕业论文(2)
2016-03-14 01:00
导读:(二)企业团体财务控制模式选择 1.集权与分权的一般选择。 集权与分权选择的意义在于:如何把握好分权和控制的“度”,既调动下属企业的主动性、
(二)企业团体财务控制模式选择
1.集权与分权的一般选择。
集权与分权选择的意义在于:如何把握好分权和控制的“度”,既调动下属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保证团体公司控制力。主要有以下三个影响因素。
(1)团体公司规模。小型团体公司因总部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和财务专家,往往较多地把财务决策权交给子公司经理,实行分散化的财务治理。中型团体公司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多的财务专家,大多实行集中的财务治理。
(2)团体公司发展阶段。在团体创建初期,从增强团体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技术上风出发,宜采用集权治理模式;随着团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日渐成熟,宜采用在团体总部同一政策目标与领导控制下的分权治理模式。
(3)团体公司发展战略。在实施扩张战略阶段,为鼓励子公司开拓外部市场 ,形成团体内多个新的经济和利润增长点,分权程度应大些;在稳定型战略下,团体总部对投资融资权必须从严把握;在紧缩战略之下,必须夸大高度集权。
2.我国企业团体财务控制模式选择。
就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团体而言,应采用相对集中的财务控制模式,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我国企业团体仍处于发展初期。我国大多数企业团体论其规模和实力都与大型企业团体有很大差距,各成员企业在资金配置和市场定位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尚未形成协力,没有达到经济规模,完全分权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母公司有必要对各子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权治理。但是出于调动子公司财务职员工作积极性的考虑,母公司应将子公司一些日常财务活动治理权下放给子公司。
(2)我国企业团体特殊的成长背景。我国的企业团体有的是在原来比较疏松的生产协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的是靠行政干预、行政划转方式形成的;有的则是由行政性公司翻牌而来的。这些企业团体的特殊成长背景导致了我国很多企业团体的凝聚力很差,内部成员企业各自为政的现象尤为严重。为了发挥企业团体的整合效应,还须对各个成员企业采取相对集中的财务控制。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团体成员财务活动欠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中,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数目普遍偏少,内部董事和内部监事占了尽大多数,我国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较高。这种情况下,应采用权力相对集中的财务控制模式,由母公司通过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来规范子公司的财务活动。
三、我国企业团体财务控制的现状与对策
(一)我国企业团体财务控制现状
1.内部结构疏松,治理欠规范。
由于我国企业团体的组建和发展并非完全按照市场原则来进行,多数企业团体内部结构疏松,缺乏凝聚力,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希奇地现象,如企业团体公司把控股子公司当成没有本钱的提款机;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时,企业团体公司又违规为上市公司作巨额的担保,骗取银行信用。同时,我国企业团体,尤其是国有企业团体的母公司大多是国有独资公司,所有权人存在实际缺位的题目,监管不力,导致内部人财务控制严重,损害出资人和企业利益。
2.资金治理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企业团体资金集中治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现实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团体企业财务资金治理中最突出的题目。很多企业团体试图对资金进行集中治理,但因缺乏信息技术和先进治理模式的支持,无法解决减少成员企业中资金严重沉淀与闲置等题目。非上市子公司资金主要以团体或母公司名义从金融机构取得,子公司希看资金越多越好,并长时间留在本企业,但却很少考虑资金使用效率,使团体有限的资金出现了分散、沉淀、闲置现象。
3.财务控制无力,信息滞后失真。
企业团体内部各下属企业之间的往来业务频繁、内部交易量大,难以及时对账,信息不能及时汇总,极大地影响了关联交易抵销和合并报表编制等工作,企业团体高层决策者难以及时获取财务信息。更为严重的是,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子公司很可能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子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信息的正确性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