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财务的风险治理务管理毕业论文(2)
2016-05-06 01:03
导读:二、中国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必须了解风险的起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自身处于不
二、中国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必须了解风险的起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中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中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的理财活动尚未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心胸,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由于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比如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而中国企业大多财务治理基础薄弱,缺乏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财务风险必然产生。 (二)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决策缺乏科学性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也是中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企业与内部各部分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治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治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在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猜测等各环节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配合,造成应收款项、存货等资产损失严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进行深进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投资,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筹资综合本钱高,造成负债比重加大,财务风险增高。 (三)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治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更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中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视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治理与监视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四)企业理财职员素质不高,缺乏风险意识 任何系统的运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高素质的理财职员,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就的情况看,中国企业的理财职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的程度限制,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进步,他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定能力,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治理目标,是企业财务治理的工作重点。笔者以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要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首先必须正确、及时地识辨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讲,企业财务风险的识辨可采用以下几种。 1. 用“阿尔曼”模型建立预警系统。这种方法是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基于多元判别模型的财务预警系统。他利用逐步多元鉴别逐步提取五种最具共同猜测能力的财务比率,建立起了一个类似回回方程的Z计分法模型: Z=0.012X1+0.014X2 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保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进/总资产。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用一个多元的线性函数公式有机联系起来,综合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阿尔曼以为:若Z值小于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若Z值在1.81-2.99灰色区域,企业财务状况不明朗;若Z值大于3,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阿尔曼还提出Z值即是1.81是判定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2. 利用单个财务风险指标趋势的恶化来进行猜测和监控。通常,按照财务比率指标的性质及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能力的大小,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主要有:(1)现金债务总额比。它即是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负债总额。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2)活动比率。它是活动资产与活动负债比。一般以为活动比率应该在2以上,但最低不低于1.活动比率的主要因素有营业周期、活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3)资产净利率。它即是净利润除以资产总额。它是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表明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好,说明企业在增加收进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同时,资产净利率又是一个综合指标。企业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进或举债形成的,净利的多少与企业资产的多少、资产的结构和经营治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本钱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目和资金占用量的大小等。(4)资产负债率。它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并反映企业对债权人投进资本的保障程度。通常该比率应以低为好,但当企业经营远景较为乐观时,可适当进步资产负债率,以获取负债经营带来的收益;若企业远景不佳,则应减小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财务风险。(5)资产安全率。它是资产变现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差,其中,资产变现率是预计资产变现金额与资产账面价值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总资产变现偿还债务后剩余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大,资产越安全,财务风险越小;否则反之。 企业可以比较、比率分析法来考察其自身历年以来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并鉴戒行业指标的均匀值与先进企业的指标值来判定本身财务状况的好坏,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延缓危机甚至杜尽危机。 3.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治理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活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往,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正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正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目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猜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可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转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当然,一个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稽核制度,否则即使最先进的预警系统也得不到正常的运转。由于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规模等存在差异,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符合其自身要求和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险能力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1)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比如参加保险)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2)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3)可以在选择理财方案时,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治理目标实现的条件下,建立健全风险回避机制。(4)可以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基金和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补充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实力,进步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建设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的高效治理得益于企业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和制度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治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处处时时评估和发现风险,自发的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把风险治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治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本企业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左右开弓,努力提升企业的风险治理水平。要使财务治理职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治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串于财务治理工作的始终。企业领导职员应加强决策、集体决策,摈弃经验决策、“拍脑门”决策等主观决策习好,降低财务决策风险。 (四)完善风险治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治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企业可以单独设立一个财务风险治理处并配备相应的职员对财务风险进行猜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另外,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步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治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视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监视、预算治理和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治理中心,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职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五)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同一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还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各部分要明确其在企业财务治理中的地位、作用、职责及被赋予的相应权力,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企业应兼顾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分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