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衍生产品的交易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急速发展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给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屡屡失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金融衍生工具同其他工具1样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人们对其如何运用与管理。因此,如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控制,是1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旨从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控制入手,结合中外金融机构在衍生品交易市场失手的案例,通过与中航油事件对比分析,找出共性与差异,指出事件中不符合规章制度的操作行为,试图为其他正从事衍生品交易的企业提供借鉴和警示作用。 企业名称 时间 交易产品 亏损数额(单位:万美元) 株洲冶炼厂 1997年 期货合约 10000 中储棉 2003年 期货合约 60000 中航油 2004年 看涨期权 55000 中盛粮油 2005年 期货合约 1700 国储局 2005年 期货合约 15000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NextPage] 3、衍生金融工具的概述及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内部控制;COSO;中航油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
-- The Ponder From the CAO Case
Abstract
Enters after for 1990s, the derivation product transaction already occupied the pivotal status 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y market.Develops rapidly financial derivation product transaction, also brough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to the market, our country Enterprise grew the trading market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to let slip repeatedly for us has sounded the alarm bell. The financial derivation tool with other tools is equally neutral, how does the key lie in the people to utilize and the management to it. Therefore, how carries on the risk control to the financial derivation tool, is question which is worth taking and studying. This article aim grows the tool from the finance internal control obtaining, Unifies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financial organ the case which lets slip in the derivation trading market, through with the China Aviation Oil Holding Company event contrast analysis, discovers the general character and the difference, pointed out in the event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peration behavior, attempts to engage in the derivation transaction for other the enterprise to provide the model and the police shows the function.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Key words: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internal control; COSO; China Aviation Oil Holding Company
目录
1、序言 1
2、文献综述 1
3、衍生金融工具的概述及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 2
(1)衍生工具的会计定义 2
(2)内部控制理论框架 2
4、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控制的必要 3
(1)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的规定 3
(2)案例分析 4
5、金融衍生工具控制的风险成因和方法 6
(1)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的风险成因 6
(2)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的方法 7
6、结论 10
参考资料 11
1、序言
2007年2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了关于中航油从事石油期权交易,豪赌石油价格拐点,巨亏5.5亿美金事件的处理决定:孙立代替荚长斌任中航油公司总经理,荚长斌、陈久霖等4人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特别巨大经济损失事件负主要或相应责任,予以责令辞职和党纪政纪处分。这1事件成为事隔两年中航油事件的余波,也引发了我们对我国企业衍生金融产品内部控制的再次思考。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波动变得越来越频繁,金融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得到了迅猛发展,90年代以后,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成为左右国际金融市场1股重要的力量。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金融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它可以帮助企业规避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利率或汇率风险,使企业管理层可以关注核心经营业务,同时,它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由于财务报表和信息披露规则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使得对金融产品的估价和风险承担的质量变得非常困难。从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被勒令停止在美业务,到“中航油”事件和“国储铜”事件给国家带来直接的巨额损失,这1切皆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表1列示了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衍生品市场交易失手的纪录
国内企业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屡屡失手,固然有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行业内在风险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松散的内部控制也是导致“中航油”、“国储铜”巨亏的罪魁祸首。从国内外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来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风险的关键,下文将围绕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内部控制具体展开,致力于找到1条行之有效的衍生金融产品内部控制的途径,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利用衍生金融产品规避国际市场风险,企业内部更有效稳定地运作提供借鉴。
2、文献综述
在中航油事件发生以后,许多专家都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航油内部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学者专家提出过很多观点,以下为部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点。
刘彩霞、王保平(2005)针对中航油事件提出,国有企业内部应制订国资运营警示性规则条款,严格规定经理人经营行为的“若干戒条”,简单来讲就是对高层权利的约束;明确规定国资经营的“规定动作”,对于国有企业应该做、必须做的经营行为要明确业务流程、规范投资程序,此为加强内部控制的事前事中控制。(《新理财 公司理财》 2005年9月)
阚京华(2005)认为,中航油事件引发的内部控制新思考应体现在4个转变上,即内控的重心应从细节控制转向风险管理;内控的主体应从单元主体转向多元主体;内控的监督应从关注内控建立转向内控运行和评价;内控的对象应从基层、中层转向高管控制。(中国内部审计 2005年10月)
金或昉、李若山、徐明磊(2006)认为,关注企业风险比关注企业细节控制更为重要,在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系统以后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监督该系统有效运行上,同时还提出企业目标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成败。(《会计研究》2006年3月)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刘杉、周国光(2006)提出微观上要求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主体规范自身行为和交易策略,建立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增强交易透明度,强化安全的结算制度以控制衍生金融风险。包括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要对交易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建立独立于交易部门的内部风险管理的审计部门,全面及时地审计以发现内部控制的弱点,要有包括压力测试、模拟实验在内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及针对不利市场变动的应变计划,计提风险准备金。(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12月第8卷第4期)
上海证券报:为了降低衍生产品交易商的内部控制系统无法有效地计量、跟踪与控制由衍生产品带来的风险敞口,衍生产品交易商必须持续计算风险敞口及承受能力;必须对或有事件和紧急情况制定完善的预案,确保内部控制和监督有效。这些必要条件包括人员因素和技术因素。缺乏任何条件将会导致意想不到的重大损失,甚至是机构破产。(上海证券报2006年10月)
薛永刚、曹艳铭(2007)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渗透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各个环节。单从操作层面来看,首先必须要强化政府对交易所系统内部的监督,健全交易所组织制度、清算制度等,同时要建立起财务监控系统、控制客户的资金并监督其信用,最大范围内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除此之外,还必须集中完善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风险控制的第1关,所谓的内部控制即是要求成立相应的自律机构,从而保证相关的原则、法规以及内部管理制度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商业时代》 2007年 第9期)
可见,中航油事件发生后,引发了政府、企业和理论界对内控执行和完善的思考,对内部控制的关注重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内控的有效性再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1)衍生工具的会计定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推动了金融衍生产品的进1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以创新快,品种多,灵活多变为特色,确切定义金融衍生工具是在实务中对其进行内部控制,掌控风险的前提。根据我国2007年1月1日新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衍生工具是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
(1)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1方不存在特定关系;
(2) 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
(3) 在未来某1日期结算。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1种或1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从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可以看出,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有:(1)衍生性:衍生金融工具1般以1个或几个基本金融工具作为标的。(2)契约性和未来性:衍生金融工具是面向未来的代表权利义务关系的合约。(3)杠杆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净投资很少(甚至为0),经常采用保证金交易的方式,结算时1般采用净值交割。(4)风险转移性:衍生品交易能够将风险在交易者之间进行转移。(5)创新性:衍生金融工具处于不断地发展创新之中。衍生金融工具的这些基本特点导致了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如下特性: (1)衍生性和杠杆性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大,不确定性大,风险性高。(2)风险转移性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交易者既可以以通过衍生交易对冲已有头寸来进行套期保值(把已有的风险转移出去),也可以承担风险进行投机(将外来风险转入)。
创新性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会不断地更新,相应的规章制度(尤其是相应的会计准则)往往不能及时更新,因而对衍生工具难以监管。企业在衍生品的内部控制方面应当找到1套适合企业自身特色的方法,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内部控制理论框架
有份调查结论表明: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当英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巴林银行宣布倒闭、2004年中航油折戟沉沙、直到2005年的国储铜等1系列事件发生后,人们探寻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时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1纸空文。企业积累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总体上使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各业务环节形成1个相互制衡的体系,这无疑会促使企业管理登上1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而要形成统1完整的系统,必须明确内部控制定义及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上补充完善,才能形成具有针对性的适合企业自身管理需求的内部控制方法。COSO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的内部控制文件<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内部控制理论的纲领性文件,对企业制订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启示作用。
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它职员共同作用,为实现经营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适用的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1种过程。”内部控制是为了确保组织的最高层参与到整个机构的运作中,以实现组织目标。内部控制不应仅仅着眼于会计和财务报告,还应针对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和遵循法律法规。
2004年9月美国COSO委员根据萨班斯法案的相关要求,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标志COSO委员会最新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面世。COSO-ERM框架是1个指导性的理论框架,为公司的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信息。企业风险管理本身是1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与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进行多层面,流程化的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它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5个要素的基础上, 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增加到8个:(1)内部环境;(2)目标设定;(3)事项识别;(4)风险评估;(5)风险应对;(6)控制活动;(7)信息与沟通;(8)监控。在原有的3个目标基础上又增加了战略目标。目标和要素有直接联系,目标是企业力争达到的,而要素则说明企业实现目标需要什么,当所有的要素存在并有效运行,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4、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控制的必要
(1)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的规定
我国衍生产品交易的起步比较晚,处于萌芽状态,会计准则也1直处于摸索阶段。1998年6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仅对商品期货的会计科目、帐务处理和会计报表方面做出了1些规定。2001年出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价方法,制度未作统1规定,也未列举可选的计价方法,金融企业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和披露上缺乏统1标准和尺度。衍生业务在净额结算以前仅需表外披露而不需表内确认,这就使衍生产品形成的财务风险游离于会计报表之外。衍生金融工具从交易到交割期间,其价值会直接受利率、汇率等因素变动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持有者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巨额亏损。当然,随着2007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后,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
2005年8月财政部发布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规定于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方面率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2005年9月,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保险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保险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保险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保险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4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惯例相比,4项会计KK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规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暂行规定》和金融KK4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暂行规定》以及于今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克服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未对衍生金融工具计价方法作出统1规定弊端,要求商业银行在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从而有利于控制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新准则更高地依赖于管理层的判断,公允价值的引入影响多种会计要素在多种情况下的计量,识别其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对管理层来说是1个挑战。比如在《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规定,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对所进行的衍生金融业务具备1定的知识和对风险有1定的认识。如果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和风险意识,那么很有可能会给业务人员提供利润操作的空间,将企业置于面临灾难性后果的风险之中。同时,会计职业判断将会出现因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同,对同1会计事项进行职业判断的结果不尽相同的现象,从而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变数。这也给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造成1定压力。
[NextPage]
(2)案例分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公司介绍
中航油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成立于l993年,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10分困难,1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1举扭亏为盈,公司净资产从1997年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至2003年时的超过1亿美元,1直被视为1个奇迹。中航油从单1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2)案情简介
2004年l1月30日夜, 中航油爆出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后,国内外1片哗然。公司在OTC(场外交易)市场上卖出了大量石油看涨期权,希望能“以小博大”,建立其海外石油帝国。他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公司被迫重组。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涉足期权业务,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2003年年报盈利5427万美元, 快速攀升的业绩很可能与期权权利金收入有关, 至2003年年底,中航油卖出的看涨期权量为200万桶。“市” 与愿违,2004年,石油价格1路上涨, 到2004年3月, 公司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 亏损额必须有中航油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 但公司账户资金调动无疑会暴露违规参与期权交易, 中航油选择了1条最直接也是最危险的筹资途径11卖出更多期权, 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 越赌越亏,越亏越赌,恶性循环。到2004年10月, 中航油卖出的有效合约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期货价格每涨1美元, 公司就必须追加5200万美元,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权利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权利金。10月下旬国际石油期货价格继续1路飙升,10月25日更升至每桶55美元以上,11月,中航油的衍生产品合约继续遭逼仓, 直至崩溃。12月,亏损5.54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此时,公司的净资产不过1. 45 亿美元。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事件主体 |
亏损金额 |
后果 |
社会影响 |
巴林银行(英国) |
14亿美元 |
破产 |
引发人们对衍生金融品内部控制的思考 |
住友商社(日本) |
18亿美元 |
失去多头地位 |
引发内部控制中关于限制个人权限的讨论 |
中航油(中国) |
5.5亿美元 |
被迫重组 |
将内部控制的重心由交易人员转向管理层 |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巴林银行倒闭,住友事件,中航油被迫重组到国储铜事件,我们在关注事件发生的始末的同时,1定会注意到其间反复出现的交易员的名字。里森、滨中泰男、陈久霖、刘其兵,他们无1不是扮演着交易员的角色,出事前都是“明星交易员”,个人简历上都曾有过显赫的战绩,都由平等的团队成员,最后演变成了独揽交易大权和几个部门的控制人。对风险也是乐于接受,甚至早已视风险如生活的1部分了。正是这些常年在风口浪尖工作的人对风险的麻痹,加上利益的诱惑和个人私欲的膨胀,最终将企业至于万劫不复之地。住友事件中,滨中泰男假借公司的名义以私人账户进行期铜交易,还要求经纪公司非法提供虚假交易证明,他这种未经授权参与期铜交易的行为本身就应当引起相关人员重视。中航油事件中的陈久霖,参与国内法规明令禁止的投机性期货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未经过总公司的批准擅自扩大业务范围,违规从事场外石油指数期权交易。而我国作为缺铜国,严格来讲只能买不能卖,但刘其兵还是把20万吨期铜空单抛向了市场。在这些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1个共同点,每起事件的发生,都是交易人员无视规章制度,越权甚至非法参与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结果。事实上,自从住友事件暴露以来,业内关于限制个人权限的讨论1直不曾间断。关注如何约束机构内部成员的个人行为,从而避免由个人行为导致的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是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内部控制最值得重视的环节。
这些案例中还有1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即不论是做多还是做空,头寸都非常巨大。据当时业界人士估计,1994—1996年期间,滨中泰男控制的铜期货头寸在100—200万吨之间。而其更因经常控制着伦敦铜市场5%以上的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而获得“百分之5先生”称号。2003年—2004年中航油事件发生时,中航油在伦敦、新加坡、美国的期货、期权市场上卖出了大量看涨期权,累计数量达到5200万桶,直到亏损巨大,资金链断裂,主管领导还不清楚公司究竟有多少头寸、有多大风险。搞垮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同样违规在日本利率期货交易中建立了大量的短期头寸并在日本股指—日经指数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中建立了巨额的长期头寸。国储风波依然如此,20万吨铜空头头寸绝不是1个小数目。既然这些头寸大到将企业置于巨大的风险敞口之中,为什么这些仓单会被抛向市场,期间数月无人查知,是查不了还是不能查不愿查,这就值得我们反思了。归根结底,还是组织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内部监管缺位,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可见1斑。
[NextPage]
尽管各起事件具有很多共性,但是他们在内部控制的不力上又各有各的不同。巴林银行的内部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是最后把它逼上绝路的原因。交易员的奖金同他所赚取的利润相挂钩,而1旦1笔交易成功,会有很多人从中得利。既然衍生品交易本身就是1场很大的赌博,里森又是为银行赚过大把钞票的各中高手,那何不让其放手1博,到时自己只要坐收渔利,何乐不为。对国储局来说,调节中心的交易员,1边为中心做交易,1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其巨额保证金从哪来?至少有冒用单位授信额度谋私利之嫌,单位监管不力是肯定的。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我国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制度,而是没有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中航油在风险管理方面采取了1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果切实按照这个《风险管理手册》及《财务手册》规定的内容执行内部控制的话,那么公司绝不会面临被迫重组的境地。然而,这套风险管理体系犹如形同虚设。中航油内部流传着1句话,相当准确地评价了公司的内部控制:“陈久霖就是中航油”。这样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类似1纸空文,内部的汇报对于管理层来说就是摆设。所以,COSO将环境控制置于几个组成要素之首,因其是影响内部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任何企业的内部都存在于1定的环境中,它是1种氛围,塑造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整体战略、战术的实现。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NextPage]
首先,进行人员控制,尤其是对高层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掌控。1方面要限制交易员的权限,1旦超过某种界限,就应对其进1步的行为加以禁止,这与交易员的自主性或主导地位其实并不矛盾,现实往往是对交易员的限制不够。另1方面应建立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这是巴林银行事件和中航油事件带给业界的共同启示。经调查,在72%案例中的CEO、43%案例中的CFO(首席财务官)与虚假财务报告有关,在83%的案例中单独或同时有CEO、CFO与虚像财务报告有关。在我国大部分国企当中,都存在“人治”现象,个人权力过大,缺乏对个人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管,使得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得不到执行。建议高层领导必须纳入到以相互检查和权力制衡为基本原则的整个内控体系中,成为控制和约束的重要对象。否则,高层领导将具有超越内控约束的特殊权力,从而导致整个内控或风险管理机制形同虚设,从根本上丧失有效性。
其次,监督内控制度实施情况。应该说,任何1个公司都或多或少存在1定的内部控制,否则,公司是无法正常运行的。我们查看以前的案例,会发现公司在设计内部控制时,都是花了相当大的精力的,而在如何保证实施制度方面,则缺乏应有的措施。建议组织结构应当包括1个对衍生工具的独立监督职能部门,这个部门本身在企业中不直接参与相关的经济活动,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但同时又处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比较熟悉,对发生的事件比较了解。简单地说,就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从独立性角度出发,对内控系统进行审核,关注系统的设计和内控的有效性。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提供1个对衍生工具风险的了解,确认结果以及评价与已制定措施的1致性。 中国大学排名
第3,牵制制约职责分离。将企业所有业务活动分离出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及监督,并将这些职能分别授予不同部门执行,形成1个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过程,是内部控制的精髓。从中航油事件来看,陈久霖作为1个管理人员,如果其有授权功能,按照控制活动原则,就不应有执行的功能。即使其有执行功能,按照控制活动原则,他就不应有检查与监督功能。因此,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比如结算部,投资部,财务部,内部风险控制部门等,要保持权限分离,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对于资金的使用,必须有相关负责人的签字和审批。做到分开批示,尤其是交易和活动的授权分离,避免出现巴林银行事件中,自己操作自己监督的情况。建议可按照下图的流程对内部控制进行设计。
内部审计范围 风险管理评估范围
图2为施加风险管理影响下的内部控制流程设计
第4,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内部都存在于1定的环境中,它是1种氛围,塑造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整体战略、战术的实现。从中航油公司的内部环境来看, 作为创业性的管理层为主导的企业,经常会发生“挟企业过去优秀业绩,以令股东”的管理氛围。这样的企业文化、对待风险控制的态度,往往以管理层好恶为宗旨。而集团公司由于过于看重陈久霖过去为集团公司所做的贡献,因此,即使知道了陈久霖因场外期货交易发生了严重损失,不仅没有果断采取止损措施,减少亏损,反而通过出售部分股权,进1步融资再次进行投机,使中航油损失达到了天文数字。所以,极端的风险偏好、畸形的风险文化和畸形的管理结构体现了中航油极为恶劣的内部环境。要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首先必须建立具有高凝聚力和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不然的话,类似于中航油事件的灾难还会发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第5,目标设置切合实际。COSO报告在调查许多大公司舞弊案中发现,许多内部控制的失败,往往是在1开始确立公司目标时就已经铸定了。住友事件中,滨中泰男利用自己在铜期货市场中的多头地位,控制现货拉高远期,妄图非法操纵市场才建立了高达上百万吨的头寸。中航油涉足石油期货,其公司本身的业务运作需要采购大量原油或汽油,但期货交易却大肆抛空,性质本身就是完全的投机,巨大的头寸肯定没有实货交割,被市场逼仓也就在所难免。公司董事会所设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基调是风险偏好型或是风险规避型;公司高层管理当局(CEO)在经营风格、理念、管理哲学中包含的风险态度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企业在遇到风险时所作的决策。企业要控制衍生品带来的风险,应当结合政治、经济、法律等外部环境和企业的资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内部情况,制订风险目标,定期调整风险目标以符合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明确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是为了规避风险还是以赢利为目的。若衍生工具是以投机套利为目的的,应以财务分析的结果为依据,不要以提高资产赢利能力为由,不考虑到资金运营能力及对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1味的追求利润。
第6,识别风险及评估风险进行风险管理
识别风险可参考下述“风险矩阵”,但需要指出:避免仅在风险矩阵中选择风险,风险需要个性化。
表3为风险矩阵及风险评估打分表
重要性(1-10分) |
可能性(1-10分) |
风险 |
风险定义 |
|
|
商业环境风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
宏观经济波动、区域经济波动;政府法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
|
商誉风险 |
公司和各级员工诚信度、经营原则与员工操守,如:管理层、员工及第3方舞弊、欺诈; 个人违法行为; 公司违反各项法规和制度; |
|
|
遵循性风险 |
违反财务会计法规; |
|
|
财务风险 |
现金流不足风险; 信用风险; 利率风险; 舞弊风险; 会计记录不可靠、财务报告不真实; 数据庞大、分析不足; |
|
|
信息风险 |
信息失真、不准确、不及时、各种信息来源不1致; |
B |
A |
|
D |
C |
可能性 |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