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东盟迅速地接受中国对FTA的提议的原因分析

2013-11-12 01:18
导读: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毕业论文,东盟迅速地接受中国对FTA的提议的原因分析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提要: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趋势之一。经过两年的与谈判,
   提要: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趋势之一。经过两年的与谈判,与东盟领导人终于达成共识,共在2001年11月文莱会议上正式宣布:在10内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本文从中国与东盟及世界经济等方面对东盟迅速地接受中国对FTA的提议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并提出东盟10+1的重要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东盟   区域合作  一体化  自由贸易区 

简介: 
    朱容基总理在2000年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先提出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以后经过双方努力,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达成共识,立即引起国际的强烈反响,普遍认为这是东亚经济合作的性突破,是东亚走向 全面合作的开始,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在当今世界经济挑战面前争取实现双赢的重要举措,并将改变整个亚洲政治经济发展的路向,其意义十分重大。 “1967年8月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国组建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盟已从初期的五国扩大到的10国。虽然东盟发展的日益成就,多少填补了东亚经济合作的空白,但其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及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因此,经过两年的研究与谈判,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终于达成共识,共在2001年11月文莱会议上正式宣布:在10内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什么ASEAN不顾自身在东南亚地区促进具有本地区特色的20多年的经济区域主义的发展,而如此迅速地接受中国对FTA(自由贸易区)的提议;为什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上就达成了具有建设性的共识,有其深刻的内外背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的有力推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1950年代初,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转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国与国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联合。如西欧国家建立的欧洲煤钢联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又有新的变化。一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通过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的流动而实现的相互开放,相互融合。二是指在客观的国际经济联系及结合的基础上,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为谋求共同利益或解决矛盾,通过条约、协议、谈判等而实现的经济联合。 “贝尔·巴拉萨最早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五种形式,亦即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他认为,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是全球统一,将不同国家的经济整合成一个经济实体”。  
    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远远落后于欧盟和北美,但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东亚地区不同形式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国际市场和东盟内部都已发生真实而又清晰的变化,这些变化微妙改变了各国间的利益关系。同经济合作相关的成本和收益变化已毫不疑问地影响各成员国对AFTA的贷款供给。国际经济环境出现的新变化也影响东盟各国对地区经济合作的再认识。欧洲和北美洲经济集团的发展引起了发展中国家更大的忧虑”。  
    因此,东盟对中国“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提议表现出极大了的兴趣。 
    2、东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就东盟而言,东盟之所以对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寄予很大希望的“10+3”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之际,为摆脱困境,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而采取的一个务实的举措。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离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还很远。而比较现实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东盟对待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10+3”合作(亦即东亚合作)的态度,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在东亚危机发生之前的酝酿阶段,地位处于上升期的东盟首倡“10+3”合作,明显具有将东南亚的区域合作扩大到整个东亚、以主导东亚合作、在APEC中与美国抗衡的意图。而使“10+3”合作由构想变为现实,则是其在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后,为摆脱困境,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而做出的一种现实选择。 “东盟缺乏经济调节的实力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暴露无疑。尽管一些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在危机中遭到重创,东盟仍然不能取得一致响应。更糟的是,一些成员国指责另一些国家对危机负责(马来西亚指责新加坡投资者抛售吉隆坡的股票——与真实情况相悖)。另外,马来西亚对来自其它国家的强加控制,将资金扣留在本国,而不顾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东盟深刻地认识到,应对经济全球化靠单打独斗不行,在集体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时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 
“东盟国家间的内部贸易儿投资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为:第一,多数东盟国家有着相似的资源和成本结构,来自于彼此贸易的获利就小。第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区市场太小,无法实现规模效益”。  
    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没有任何政治或经济附加条件的支持与援助,对东南亚国家摆脱金融危机起了关键作用,这与美国的袖手旁观大不一样。另外,从地缘方面来看,东盟认为发展与东亚国家的合作有助于促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在经济上可以形成与欧洲、北美相抗衡的强大的经济集团,从而进一步提高东盟的国际地位。 “东盟+3”合作体制产生之初,一些东盟国家领导人的确对其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10+3”合作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这使东盟大失所望,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其他合作方式,特别是响应中国的提议;以便为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寻求新的动力。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中国经济崛起提供的机遇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目前GDP和外贸进出口额已排名世界第六位,外汇储备为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1年更为全球第一。截止2002年2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已突破4000亿美元。中国入世必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外贸与吸收外资的规模,同时为适应WTO规则而进行的经济结构与体制的调整,将使中国经济释放出更大的潜能,实现从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转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副部长龙永图在2002年早些时候举行的“东盟一中国合作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国将为亚洲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做出贡献,为世界各国的工商界提供更多商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和文化联系,东盟各国的工商界提供更多商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和文化联系,东盟各国将首先从中获益”。  
    龙永图还指出:“根据中国“十五”计划,中国经济预期年均增长7%,经济增长将有力带动进口需求的增加,预期到2005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3300亿美元,从2001年到2005年,中国将进口约14000亿美元的设备、技术和产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巨大进口需求,将为东盟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合作机遇.”  
    因此,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东盟国家都希望通过与中国建立机制性的经济关系,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 
    4、中国与东盟政治与经济关系日益加强 
    中国与东盟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共识,这同中国与东盟有着良好的政治与经济关系,及19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关系的快速稳定发展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其一,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稳定发展,政府高层官员互访频繁。此外,中国与东盟最近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六次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又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这是中国与东盟签署的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其积极意义在于向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本地区各国完全可以通过对话处理好相互存在的分歧,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信任度发展到新的水平。 
    其二,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合作愈益密切。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到2000年的395.2亿美元,2001年尽管国际贸易增幅锐减,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仍在增加,突破了400亿美元大关。东盟现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其三,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呈现良好的态势。 
    “1991-1998年,东盟对华投资,协议额为442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84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东盟企业对华投资有所减少。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虽少于东盟企业对华投资,但也在不断增加,仅2000年,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项目就有56个,协议金额1.7亿美元,实际投入1.2亿美元。”  
    应该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加入WTO,中国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生产经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双向流动。 
    5、有助于提高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地位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极大地增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共同繁荣创造一个更为宽松和有利的环境。这个拟议中的自由贸易区,就贸易规模来讲,目前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但其市场潜力则比后者还要大。 “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东盟10国和中国的总人口为17亿人,GDP总值已达1.7万亿美元,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20亿,GDP总值将突破2万亿美元”.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因此,这一自由贸易区如能建成,不仅将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而且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它将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将大大提高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其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为东亚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6、有利于推动东亚区域合作 
    众所周知,近十年来,东亚区域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10+3合作体制自1997年正式产生以来,已召开了六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对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积极探讨;建立了包括非正式首脑会议,外交、经济、财政部长会议,财政、央行副部长会议,高官会议等政府机制,以及“东亚展望小组”、“主要产业-商业论坛”等多层次的合作机制。 “地区性国家经济的成功取决于:(1)成员国之间的高度经济互补性;(2)地理上的亲近;(3)优越的投资环境;(4)充足的基础设施;(5)与世界相连的能力”。  
因此,在10+3的合作难以取得突破之际,中国与东盟率先成立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一举措不但不会分裂10+3合作、阻碍东亚合作的进程,而且将为10+3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国际观察家已经注意到,在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消息公布后,日本、韩国很快表达了要与东盟组成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可以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建立包括东盟和中、日、韩13国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论与展望 
    发展与中国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建立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是东盟国家外交以及对外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2001年11月,在中国—东盟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上,朱容基总理与东盟领导人共同决定,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体现了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加强睦邻友好合作的政治意愿,也是中国和东盟经济联系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大学排名
    “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开始启动,为未来中国与东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以及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共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新型关系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推动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举措。尽管,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虽已达成协议,且通过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但在未来的7年内自由贸易区能否如期建立,仍然存在不少变数和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必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我们坚信通过东盟各国和中国人民及政治家的共同努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实现优势互补、联合自强,开拓创新,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增强亚洲国家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等领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东盟10+1,无论对中国与东盟,还是对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资料:
1、魏民:《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与前景》,香港《文汇报》,2002年7月26日
2、张幼文:《制度竞争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P236,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4月
3、述评《促进中国与东盟共赢的性步骤》,人民网2002年11月4日
4、TRACY: INTR9023:Regionalism in East Asia Readings 
5、王士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意义及前景》,昆明《云南》,2002年11月。
6、Tracy: INTR9023:Regiongalism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7、Philip Kotler: Marketing of Nations. Somkid Jatusripitak, and Suvit Maesincee Chinese language edition published by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2001,1 FE
8、龙永图:《东盟将首先从中国中受益》,新华网2002年9月14日
9、《亚细安—中国自由贸易区》,新加坡《联合早报》版2001年11月
10、Chia Siow Yue and Lee Tsao Yuan, “Subregional Economic: c 2 ones: A New Motive Force in Asia-pacific Development,” in C. Fred Bergsten and Marcus Noland, eds., Pacific Dynam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3), PP.225-269. 

搜集整理:

    上一篇:美元化、资本外逃与俄罗斯的产出下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