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电视的市场力研究(1)(3)
2013-10-28 01:25
导读:三、影响卫星电视市场力的因素 由于竞争者的进入和替代,会削弱目前的市场力,所以只有存在比较强的进入壁垒时,市场中的企业才能拥有较高水平的
三、影响卫星电视市场力的因素
由于竞争者的进入和替代,会削弱目前的市场力,所以只有存在比较强的进入壁垒时,市场中的企业才能拥有较高水平的市场力。进入壁垒有很多形式,如规模经济、要素壁垒、品牌效应、消费者锁定、网络外延、政府设置的壁垒等[7]。
1、规模经济。当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而电视市场的边际成本总是比平均成本低,因此,落地覆盖成为卫星电视竞争的关键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尤其是cctv-1具有其他卫视不可比拟的优势。各地卫视虽然没有中央台的政策资源,主要靠自身努力来进行推广,通过交换、补偿、协议定价、广告分成等方式进入有线电视网络,但从今年初的全国30个中心城市卫星电视入户率调查情况来看,省级卫视的覆盖率已经和中央电视台相差不大:
表三 各卫星频道在全国30个中心城市的入户率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是“网台分离”导致的电视台和有线网络之间利益分离,以及“上星运动”导致的频段资源稀缺,有线落地的情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观察上表可以发现,cctv-9、cctv-12和cctv少儿频道的入户率已经低于大部分省级卫视频道。而对于地方卫视来说,落地的挑战来得更直接。据估算,如今一个卫星电视频道要完成全国市场覆盖,起码需要支付6000万元以上的落地费用,如果再算上上星传输的数百万元费用和数千万元的节目制作费用,一个卫星电视频道的年收入如果在一亿元以下,它为扩大覆盖所增加的边际成本就会大于因此而增加的边际收入,形成规模不经济,从而不得不从全国覆盖的市场中退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可以预计,包括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在内,全国卫星电视的覆盖率将在近年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cctv-1将因其特殊地位和政策优势将保持第一的位置不变,cctv-2、cctv-6、cctv-3、cctv-5、cctv-8、cctv新闻将与湖南卫视、安徽卫视、浙江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山东卫视等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也许在某种情况下还会处于劣势——因为中央电视台不可能,也不能够为自己任何一个频道开付费落地的先例——因此,即使是cctv字号的弱势频道,也可能将和其他没有能积聚起市场力的省级卫视一样,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进入弱者更弱的恶性循环。
2、要素壁垒。要素壁垒是指对于原材料的控制,它也是影响市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节目就是电视频道的原材料。在中国电视市场,大众最喜欢收看的节目一般有四类:新闻、电视剧、体育、综艺(见图二)。在卫星电视领域,通过采购方式来对要素的垄断,主要体现为新闻、电视剧和体育赛事这三种“原材料”,其原因在于:这三种节目的社会化供给程度最高。电视剧自不待言,如果承认新闻和体育赛事不是由电视台生产出来,而是原本就在那里的,新闻和体育赛事节目的价值本质上也是由新闻和比赛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阐释、解说和制作技巧来决定的话,新闻和体育赛事的采访转播,也就和电视剧的采购分销没有什么差别。而综艺节目,倒更多地是在电视播出过程中完成生产和销售的,因此,如果说要在综艺节目领域形成垄断,则要靠创新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经营能力等“原材料”了。
图二 全国79城市节目收视份额2004年1-9月 资料来源:央视-索福瑞公司
中央电视台在新闻“硬资源”的绝对优势不容置疑。地方卫视则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原材料”。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征集全国各地的逸闻趣事,江苏卫视则提出“民生新闻”的概念,努力寻求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台的视野之外的新闻资源。唯一有实力进行正面竞争的,只有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所属东方卫视。它通过与新华社、武警电视宣传中心的合作,尽力争取新闻“硬资源”;同时,通过后期的编辑、制作和组合,也就是东方卫视成立之初提出的“怎么说”[8],来增加说明、分析和评论等“软资源”。不过,由于宣传纪律上对跨行政区域舆论监督的管理,由地方政府设立的地方卫视即使在“怎么说”上,其实是很难对中央电视台尤其是cctv-1构成有效竞争的。当然,新闻节目还有另外一种潜在的“原材料”——议题设置,但议题设置首先要受到“主旋律”的约束,其次这也更需要“规模经济”的支撑。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003年9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以东方卫视为播出平台,用1.5亿元的对外报价买断了2004年开赛的“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三个赛季的全国性电视播出版权。这是体育赛事“原材料”第一次落入中央电视台之外的地方电视台手中[9]。但由于两个原因,地方卫视很难有更大的进展:首先,2000年1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体育比赛电视报道和转播工作的通知》,将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的统一采购权、定价权、分配权、标准制定权都明确给了中央电视台;其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还将进一步为中央电视台加强在体育赛事领域的绝对优势提供契机。
这样看来,除中央电视台各频道之外的其他卫星电视能够争夺的垄断资源,只剩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因此,全国卫视自觉不自觉,主动或被动地走上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同质化竞争,就毫不奇怪了。但是,电视剧已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首先从供片方来说,已经完全市场化、社会化,既可以以单集6、70万元的价格卖给中央电视台,也可以先走全国城市台首轮发行,再卖给省级台和卫视频道;其次,从播出方来说,作为最大众化的节目类型,没有任何电视台会对此掉以轻心,放弃竞争;最后,从购买方——观众来说,口味多变,地域差异大,而且是在数十个电视频道所组成的电视剧超级市场中寻找合乎自己口味的商品,不可能坐等一家“送货上门”。可以说,尽管谁也离不开电视剧的主要支撑,但通过对电视剧资源的垄断来形成在全国电视市场中的市场力,难度和风险系数极高。
最后是综艺节目。这是一个定义含混,外延极大的筐,如今已经不仅是《春节
联欢晚会》、《正大综艺》这种综合了唱歌、小品、相声、杂技表演门类的文艺演出,还要包括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真情》、《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今天谁会赢》、《花开中国》、《创智赢家》;cctv-2的《幸运52》、《
开心辞典》、《非常6+1》、《梦想中国》;广西卫视的《寻找金花》;河南卫视的《百姓擂台》;江苏卫视的《情感地带》;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相约花戏楼》;湖北卫视的《超级星秀场》;江西卫视的《生活新发现》等具有娱乐、休闲、流行、竞技、生活等各种元素在内的,形式多样的,以满足人们休闲需求为主的综合性电视娱乐节目。可见,这一产品满足的是人们娱乐休闲需求,它与另外三种“原材料”的区别在于:它是生产出来的(因此不是新闻资讯和体育赛事),它是由观众一起参与创造的(因此不是电视剧)。因为它主要是靠生产出来的,所以任何电视机构都不具备先天的垄断优势,因为它是需要观众一起参与创造的,国家电视台可能反而缺少优势,诚如李咏所言:“央视是国家大台,这一定位决定其必需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审美走向,也决定了央视制作的电视节目必须是大气的、有品位的、时代感强的、民族性强的、符合中国受众收视习惯的”[10],换言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在迎合观众的休闲需求上,难免有腾挪不开的地方。这也就是“梦想中国”不敌“超级女声”的原因所在。由于综艺节目较少行政许可和外部资源的垄断特征,最可能成为中国卫星电视市场要素争夺的热点。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在电视市场中尤其明显:电视频道向观众提供的是了解新信息、领略新知识和享受新娱乐的体验,但是观众无法提前知道他们是不是喜欢这种新体验以及这种新体验对他们有多少价值,观众只有“消费”了电视节目之后,才知道是否需要和值得,对电视频道的另外一方消费者——广告主来说,情况更是这样,他们只能根据过往的经验和数据来进行消费,从而降低付出不可测机会成本的风险。随着上星运动所带来的全国电视市场频道过剩,人们开始意识到:电视也正由节目的购买、制作、播放的竞争阶段,进入到品牌竞争的时代。从2003年开始,各家省级卫视就开始了一股更改频道标识和推广频道定位的热潮,至今未曾降温。但许多看似清楚的频道定位,其实既缺乏市场特点,更缺乏节目内容的支撑,真正能做到特色明显、内容相当的频道,也就是上海东方卫视、重庆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福建东南卫视、广东卫视、旅游卫视、湖南卫视、江西卫视等十来家。而且光就品牌而言,任何一家单打独斗的地方卫视频道,都难以形成与多频道、集团化运作的cctv相抗衡的影响力。倒是重庆卫视等推出的方言节目,因为其地域和文化的壁垒,倒是有可能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独特的品牌识别和品牌影响。
4、消费者锁定和网络外延。消费者锁定使得原有的消费者继续保持消费,而网络外延使得新的消费者不断加入进来。在电视市场中,消费者锁定可以理解为:观众切换到其他频道可能要付出较高的转换成本,譬如无法进入剧情,重新了解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外延则可以理解为:当一档节目的观看人数增长到一定的数量时,它的提供公共话题,建立共享空间,增进人际关系的
传播学价值就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加日益增强,这就使得其他还没有观看这个节目的人不断加入进来,形成一个“滚雪球”效应。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视剧越播越长,而且电视剧的拍摄期间会冒出那么多真真假假的“黑幕”、“绯闻”——因为拉长消费期,可以逐步增加期待,形成话题,增加消费转换的成本,形成消费者锁定,同时产生滚雪球效应,形成网络外延。不过,与通过购买有线电视网络节目包和直播卫星解码卡的中长期消费决策不同,由于遥控器的存在,目前我国电视市场的消费者是极为活跃和易变的,消费者锁定和网络外延所形成的市场力,虽然具有潜在的深远影响,但却是需要靠不断创新来营造和维护的。
共4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