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1979—2005年香港警匪电影创作扫描(1)(3)

2013-11-15 01:07
导读:四 199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电影业急剧下滑,老一代电影人渐显疲敝。1996年首轮港产片总收入为 629101353元,比起1995年总收入的898054149元,下降了29.95%。在市场不


199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电影业急剧下滑,老一代电影人渐显疲敝。1996年首轮港产片总收入为 629101353元,比起1995年总收入的898054149元,下降了29.95%。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王晶、文隽、刘伟强等人合作,推出根据漫画《古惑仔》改编的电影《古惑仔之人在江湖》,获得票房丰收。文隽与刘伟强受到鼓舞再接再厉,成立最佳拍档公司,一年之内连拍两部续集《古惑仔2之猛龙过江》、《古惑仔3之只手遮天》。受这三部电影的影响,1996年成为香港电影的“古惑仔年”,仅这一年推出的古惑仔电影,除上述三部之外,还有《洪兴仔之江湖大风暴》、《古惑女之决战江湖》、《旺角揸Fit人》、《去吧,揸Fit人兵团》、《旺角风云》、《古惑仔之兵行险着》、《龙虎砵兰街》等数十部之多。古惑仔电影在1996年骤然兴起,并一跃而居当年香港电影市场的霸主地位,成为香港警匪电影继英雄片之后的第二次高峰。
纵观1990年代,香港警匪电影的创作与香港电影业的兴衰出现了一次交叉跑动。1990年代前期香港电影业辉煌之时,警匪电影的创作走向低谷,在B级片市场上进行着积极的类型探索;而在19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业急剧下滑之时,警匪电影却又再次回潮,以古惑片的形式重新跃居市场主流。1990年代后期出现的大量古惑仔电影,从质素上讲远不及英雄片等电影制作精良,然而在彼一特殊境况之下,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垂死的香港电影业。
至19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在创作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新武侠电影”的热潮退却以后,香港电影的主流形态重回警匪类型当中。而作为市场主力的警匪电影,此时的形态颇为芜杂。一方面,质素不高的古惑仔电影继续延续其创作;另一方面,影人当中消极悲观的情绪催生出一批自我沉溺的黑色电影。此类影片的创作从1997年始一直延续至2001年以后,代表作品如《一个字头的诞生》(1997)、《两个只能活一个》(1997)、《高度戒备》(1997)、《野兽刑警》(1998)、《暗花》(1998)、《非常突然》(1998)、《真心英雄》(1998)、《去年烟花特别多》(1998)、《O记三合会档案》(1999)、《目露凶光》(1999)、《江湖告急》(2000)、《知法犯法》(2001)、《买凶拍人》(2001)等。香港黑色电影尽管艺术上颇为突出,然而票房上却几乎都以失利甚至惨败而告终。这些黑色电影代表了香港电影在叙事和视觉表现上的巅峰状态,也标志着形式主义的泛滥、自我沉溺的放纵以及社会观念的混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另外一方面,一些大的电影公司积极寻求新的策略,力图使香港电影在创作上与国际接轨,从而打入全球电影市场。1997年,由嘉禾斥巨资制作的影片《神偷谍影》,仿照好莱坞动作电影的制作模式,首次将间谍、特工、网络等现代元素引入到影片文本当中;剧情上则引入悬念、推理等元素,并对其精雕细琢,力求使影片整体质素向好莱坞同类电影看齐。该片在市场惨淡的情况下获得颇为良好的市场回报。其后的影片《我是谁》(1998)、《碧血蓝天》(1998)、《幻影特攻》(1999)、《紫雨风暴》(1999)、《公元2000》(2000)等延续这一思路,使香港电影的面貌为之一新。
然而总体来讲,港产大片的探索还是失败多于成功。尤其是电脑特技的引入,使2000年前后的电影创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受《神偷谍影》等成功案例的鼓舞,一些电影人开始舍本逐末,将影片的创作重心转移到电脑特技的悉心营造上,乃至忽略了作为商业电影最为基本的情节叙事因素。2000年,由好莱坞返回香港的徐克推出新作《顺流逆流》,影片在采用快速剪辑手法制造枪战效果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影片整体叙事欠佳,最终落得叫好不叫座的惨淡收场。次年的影片《蜀山传》、《黑侠Ⅱ》更是将电脑特技运用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影片飞天遁地、天马行空的视觉效果丝毫不逊于好莱坞的制作水平,然而叙事上同样苍白无力,两部影片均以票房惨淡收场。
曾经一度作为香港电影票房主力的王晶,在创作上同样陷入危机。尤其是赌片创作,从《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1999)开始,其作品创意日渐贫乏。至2002年与刘伟强合作的影片《蓝血人》,企图在香港动作警匪片中引入电脑特技元素,打造香港科幻电影的市场。然而整部影片故事幼稚、剧情粗陋,虽耗资巨大,却落得血本无回。其他活跃于香港影坛的资深影人中,与徐克、王晶等人同样面临创作困境的,是唐季礼、程小东、陈嘉上、元奎等人。其作品如《雷霆战警》(2000,唐季礼编导)、《中华赌侠》(2000,程小东导演)、《恋战冲绳》(2000,陈嘉上导演)、《拳神》(2001,刘伟强、元奎导演)、《赤裸特工》(2002,程小东导演,王晶编剧)、《飞虎雄狮》(2002,陈嘉上导演)、《夕阳天使》(2003,元奎导演)等,无一不是高成本大制作,然而却普遍有失水准票房不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电影业的正常运作。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经历过“九七”阵痛之后,弥漫于香港电影上空的乌云开始日渐消散。一贯以黑色电影著称的银河映像开始改变制片策略,走市场化的创作路线,并逐渐成为香港电影的主力。在动作、喜剧等香港电影最为擅长的娱乐元素走向衰落之时,以杜琪峰为首的银河映像积极探索新的娱乐元素,将悬念、推理等引入到警匪电影的创作当中,影片《暗战》(1999)、《暗战II》(2001)、《PTU机动部队》(2003)均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新世纪以后,香港电影业开始逐渐复苏。小成本喜剧与警匪电影成为市场主流。警匪电影的创作此时依旧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各种或成或败的“大片”不断尝试着为香港电影引入新的元素。另一方面,一批新生代的电影人崭露头角,并开始在电影创作方面彰显身手,如陈德森、陈木胜、林超贤、叶伟信、麦子善、麦兆辉等。在各种“大片”沉迷于电脑特效和视觉奇观的同时,新生代的电影人却将关注焦点转向人物的心理及精神领域,以及剧本创作的缜密机巧等因素上来。尽管这些新生代电影人至今未能取得如徐克、吴字森等前辈般的骄人成绩,也至今未能炮制出如英雄片、古惑片般的电影热潮,但作为一股新生力量,他们终代表着香港电影的未来与希望。
2002年,影片《无间道》的成功,或可看作是对1990年代后期以来创作经验的一次成功总结。忽视编剧一向是香港电影的致命弱点。在一种半即兴式的创作习惯中,香港电影的剧作往往多失之于简单粗陋。许多港产电影的编剧名字都署在片尾的字幕当中,足见香港电影对于编剧位置的不予重视。从《英雄本色》到《古惑仔》,脸谱化的善恶二元对立,加上由简单故事大纲串连起来的打斗和枪战场面,这已经成为香港警匪电影的固有模式。而影片《无间道》则以新颖的故事结构,高质素的视听效果赢得观众与评论界的一致认可。2002—2003年,《无间道》系列(1、II\Ⅲ)无疑成为香港电影市场上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香港电影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艰难探索之后,终于能够博采百家之长而成一己之道,创作出本土化与国际化双赢的新生电影模式。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然而,时过境迁,类似于《无间道》系列这样一种新的电影模式,似乎并未能够带领整个香港电影业走出低谷。但无论如何,《无间道》系列的开创性与市场成功,毕竟为香港电影的复苏缔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此时,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执导的美国版的《无间道》尚未拍竣。一直以来,香港电影借鉴好莱坞剧作时有发生,如《中南海保镖》之于好莱坞的《保镖》、《鼠胆龙威》之于《虎胆龙威》等。而好莱坞在剧作方面受到香港电影影响的情况尚属罕见。《无间道》的成功再次证明那个老生常谈的道理——创新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当代中国电视剧的女性叙事与话语策略(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