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的娱乐化价值取向与思考(1)(2)
2013-12-01 01:08
导读:纪录片本身也需要娱乐性。新时期的纪录片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正逐渐走向故事化,故事化是“文艺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情节”,它已具备连续性、富有吸
纪录片本身也需要娱乐性。新时期的纪录片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正逐渐走向故事化,故事化是“文艺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情节”,它已具备连续性、富有吸引力、能够感染人。对于纪录片来说,故事化是手段,纪实才是目的,但是缺少故事性的纪录片难免乏味的,难称佳作。故事化的纪录片具备许多影视剧的元素,能够吸引观众,这种取长补短的做法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纪录化的故事片可以可以看作是在纪录片这个特定领域内向影视剧靠拢、借鉴、互补和融合,它得到的仍然是真实。只要守住真实的底线,故事化处理就不会偏离纪录片的本质。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娱乐”一词的解释为“消遣有趣的活动”(7)。娱乐本是人的游戏本能的自然显现,它可以使观众的个体感情到宣泄,并经与其他个体的撞击与互通,达到情感上的体验与心理的满足,而不是多一些就是故事片,少一些就是纪录片,关键在于故事本身是否真实,人物是否真实。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张同道先生在《论纪录片的故事性》一文中明确提出:生活中故事无所不在,关键在于纪录片对生活故事的处置方式。故事的叙事方式在故事片和纪录片中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冲突、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8)。1998年12月第10届阿姆斯特丹电影节放映影片《SILENCE》(《寂静》) 讲的是在二战中的遭遇和感受。全片由电脑、动画拍成、快速变换的画面配以生动的音乐看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画面不是实拍,声音也全是虚拟的和音乐都谈不上真实,唯一真实的就是故事。“故事”对于故事片来说是虚构,但“故事”对于纪录片来说而且是真实的,它来源于被纪录的真实故事本身和编剧的创作,故入围记录片大赛。张丽玲在谈到《我们的
留学生活》的创作时说:“她对纪录片毫无任何印象和体验,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无法排除模仿故事片的潜意识”。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东西,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对于纪录片来说也同样可以实行“拿来主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娱乐化是纪录片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保证。纪录片不仅仅是纪实艺术,它还是商品。作为凝结着创作者的劳动又用于交换的纪录电影来说,在肯定了其社会价值的同时,又不得不考虑其经济价值的实现。在纪录片投放市场时只有能获得较多利润才能得到更多的赞助商的赞助,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中来,使之形成良性的循环。近几年来,有很多的纪录片既叫好又卖座,实现了“双赢”,从而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保障。国外这样成功典范很多,影片《华氏9.11》中充满了丰富的戏剧性因素,兴奋点多、娱乐性强,有利于吸引观众观看,保证了票房的收入,为再次创作精良作品提供了经济保障。国内的《较量》(1996年名列票房第二)、《周恩来外交风云》(票房3500万元,名列1998年全国票房榜首))、《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与《拯救大兵瑞恩》同台竞技、争夺市场,在上海票房名列第七,在全国
排行榜中名列前十名)(9)也都获得了双赢。这些作品中充满了给人出其不意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因素,感人的情节,娱乐性十足,好看,观众愿意看,保证了其经济价值的实现。2004年田壮壮的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走进了院线反响强烈,还获得了大奖,但是导演对其票房收入却没有多大的信心,究其浅层原因而言恐怕是兴奋点少、娱乐性差,没人愿意看。这样的作品虽然叫好却不叫座,如此这般,田壮壮导演才会继续筹集到资金继续拍吗?也许会,但可能是遥远的事情。
眼下好多纪录片制作者创作的影片打不进国际市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制作不精良。如果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自拍自乐还说的过去,但如果作为纪录片事业的话,没有资金就相当于无米之炊,再好的巧妇也不会拍出质地优良的纪录片。只有得到大量的资金注入才能保证制作出精良作品。娱乐化不是纪录影片社会价值获得成功的本质因素,但是,它却是其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保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反思:娱乐化给纪实带来的冲击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规律。在纪录片领域也不例外,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使纪录片最大程度地贴近观众,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立身之地,并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同时,它也给纪录片的纪实性带来了冲击。一部影片中娱乐性因素的增多在某种程度意味着其真实性成份的减少。
首先:娱乐化倾向引发了对纪实表现手法的重新认识。在现阶段娱乐化的驱使下,为了好看纪录片动用了剧情片 mtv 动画 舞台演出 笑话 黑色幽默 新闻采访等各种手法(《科伦拜恩的保龄》所运用的拍摄手法)以达到真实。这些拍摄手法恐怕在早期电影史上连故事片都不曾用过 ,但是,导演却用来拍摄纪录片。可见,迈克尔.摩尔先生对纪实性有了新的认识。其次:娱乐化的盛行限制了人们对纪录片的认识。娱乐化的盛行使人们想当然的认为纪录片就是娱乐化纪录片,使其范围超越了纪录片的总体范围。就像以前有人问我:啥是纪录片?答 Discovery样的。仔细想想是那样吗?回答是否定的,它只是纪录片的一部分。同样,娱乐化纪录片也只是纪录片外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是,观众不理那一套,就想当然的把娱乐化纪录片等同与纪录片,从而使其认识范围变的越来越狭窄。再次: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纪录片人的功利思想。在极端商业化的市场环境下,纪录片面临着艰难的困境。要想制作出符合良心、有极高文献价值的纪录片是需要付出大量牺牲的。然而,在娱乐化大潮中谁还愿意沉下心去花费大量精力去做纪录片呢?于是,电视媒体变得急功近利,纪录片人变的浮躁不安,人人都想靠屏幕去赚钱,由于创作周期短,创作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包装炒作、投机取巧。为了吸引观众,某些纪录片不仅用了故事片的镜头当作历史资料,有的甚至弄虚作假。简而言之,娱乐化的出现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总之,娱乐化给纪录片发展前景带来了曙光,同时也冲击了其纪实性。面对纪录片娱乐化带来的一些影响,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生导师金晓菲先生曾撰文从加强纪录片理论建设,培养纪录片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营造健康的纪录片生态环境三方面作了论述,详情请关注《乐有极限——对当代纪录片娱乐化倾向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
(2)黄河通讯》第22期2003年12月
(3)喻秋霞:《90年代中国对外电影市场掠影》、《中国电影市场》2003年第8期
(4)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金晓菲:《乐有极限——对当代纪录片娱乐化倾向的思考》
(6)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7)现代汉语大词典 商务印书馆1982版第1229页
(8)张同道:《论纪录片的故事性》
(9)《中国电影年鉴90——2003年》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