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的娱乐化价值取向与思考(1)
2013-12-01 01:08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浅析纪录片的娱乐化价值取向与思考(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纪录片 娱乐化 市场化 摘要:近年
关键词:纪录片 娱乐化 市场化
摘要:近年来,纪录片发展呈现出娱乐化倾向——戏剧冲突、画面可视性强,故事有趣幽默。国内纪录片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要想腾飞必须走市场化(娱乐化纪录片)道路。娱乐化给纪录片发展带来了无限曙光,同时也冲击了纪实性。
国际纪录片发展动向
近几年来纪录片电影发展呈现向特别纪录片、调查纪录片、微行纪录片和大型纪录片发展的趋势(1),但是,这些种类纪录片却存在着共同的特点——戏剧冲突、画面的可视性强、节目的故事性更有趣、更幽默。好的纪录片具备动人的故事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自然会挑起观众情感的波澜,引起观众的共鸣。好看是纪录片追逐的,所谓好看是指作品所展示的内容、切入的角度、信息和兴奋点数量及其布局,令观众产生联想的程度等等都相当到位,而且制作精良,“包装”新颖。记录片大师罗伯特.雷德福认为:纪录片的崛起是因为它们本身更具有可看性。1990年迈克尔.摩尔拍摄的《罗杰和我》娱乐性十足,片中将各种荒诞的现实与情景结合在一起,请歌星助阵,木偶表演,可看性因素层出不穷,让人看的苦笑不得。同年,阿巴斯《特写》由当事人搬演又有许多虚构场面,却被法国大导演维尔内.赫措格称之为:他所看过的最伟大的关于拍电影的纪录片。1992年《生命在继续》,1994年《橄榄树下》,1997年《樱桃的滋味》,1999年《随风而去》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观念的重新思考,阿巴斯说:“除非撒谎我们永远不能更加接近真实。”想方设法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趣味性,成为创作者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1999年美国导演艾里克.莫里斯拍摄的纪录片《你好,死亡博士》,大胆运用了电脑合成技术和再现手法,视听效果非常刺激,颇具美国大片的风范。2001年第十四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放映一部充满戏剧色彩,颇有表演痕迹的最佳长纪录片《家庭》,主人公在镜头面前说话、哭泣、微笑、狂喜、愤怒、沉思,甚至过来拥抱扛摄相机的人,非常情绪化,充满表演性,富有感染力,且看评委会的评语:《家庭》是一部雄心勃勃复杂的和强制性的电影,它将非虚构电影推离了本身的界限,该电影具有催眼般的和情绪化的体验,获得了极高的电影成就,非常个人化而且跨文化(2)。2002年度的《科伦拜恩的保龄球》再次以糅合了剧情情节、MTV、动画、舞台演出、
笑话、黑色幽默、新闻采访各种手法,极度调侃,对美国社会公众所关心的问题一一暴光。这样的片子非但没有被纪录工作作者称为”异类”而且还给颁发了大奖,取得成功影响甚广。摩尔说:“实际上他首先赞成的是娱乐,而且这种娱乐忠实于历史的本质。”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他又创作了巨作《华氏9.11》,再次刷新纪录片历史上的多项记录。这些纪录电影的拍摄手法灵活多变,已经明显的具有个人化的倾向,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再现生活的自然流程,以生活的自身形态来表现生活。
中国大学排名
2004年度Discovery国际电视网总裁慕珂女士就纪录电影过于“娱乐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纪录片要娱乐,Discovery要让观众看到故事。电视是讲故事的平台,要使电视节目吸引观众,要让观众选择自己的频道,最重要的是“故事性”。故事性不会削弱纪录电视要表现的严肃主题,娱乐性是让严肃主题接近观众。由此可见,娱乐化的倾向是适应了纪录片在当时代的发展需要,是合乎规律的。镜头当随时代,真乃一语道破天机。
国内纪录片现状:成就与不足并存
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创作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化的背景、大众的情绪发生了鲜明的变化。首先是客观与再现;其次是主观与表现。在此创作观念的基础上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之作,比如199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12集电视记录片《望长城》(编导刘效礼)一改“教化与指导”的传统理念,走上“客观与再现”的道路,从而确定了它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历史上的里程碑的地位。《藏北人家》(编导王海兵 获1991年度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两个孤儿的故事》(编导高国栋 获1993年度日本福冈亚洲电影电视节记录大奖)、《山洞的村庄》(编导段锦川 获96年度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阴阳》(获日本HBF第三届“今日亚洲”录象记录片大赛大奖)、《好大一棵树》(获第20届东京电影电视节最高奖)、《英与白》(获2001度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揭开了主观与表现的创作理念的序幕。《公共场合》(编导贾樟柯 获2002年度法国马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纪录大奖)、《铁西区》(编导王兵 获2003度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马塞电影节,日本山形电影节大奖)、(幼儿园)(获2004年度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奖大奖)等等,通过这些获奖的影片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纪录片取得的巨大成就。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但是,相对于国际纪录片的发展的成就来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只能算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步。我们的纪录片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创作理念、拍摄手法都还有待提高。首先:题材的缺陷,面窄。反映边缘群众、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的占大多数,而反映日益发展变化中的农村和城市人民生活重大经济态度变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影片十分稀少,不能足当前许多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形象”的市场需求。另外,国内电影选题多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方面的,对人与自然的方面选题很少。其次:故事性差。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说:“中国纪录片在拍摄的角度,描写人物感情和细节表达上有独到之处,但往往其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因而观赏性差,难以迅速吸引观众,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京城一高档影院放映田壮壮的影片《茶马古道——德拉姆》,看着寥寥,散场时只剩下了5位观众。得了诸多奖项的《德拉姆》为何叫好不叫坐呢?落下这样的场景,难免叫人心酸。究其原因是兴奋点少、故事性差,难以吸引观众。再次:水准低,市场竞争力小。2004年度香港电影节的组织者之一的贾克布.王表示:“有关中国的纪录片数量非常大,这些作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状。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遇到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也许外国人的评价不客观,但是,事实却摆在我们面前:1997、1998两年我国共向国外销售269部次,销售总额4848.66多万元,而同时期日本影片出口总额达9556.2万美元,我国影片出口收入占日本出口额的1/16(3)。究其原因:a资金短缺、技术设备落后;b小规模制作,纪录片的创作没法成群结伙,没有人能振臂高呼带着一帮人杀出一条路来,也不再有人愿意被一阵风牵着鼻子走。上世纪所谓的“纪录片运动”早已经因为艺术分歧和个人道路差异而分崩离析,这个世纪初成立的“DV纪录小组”更没成什么气候。c东西文化的差异,我们的纪录片不太适合西方观众的欣赏口味。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固然重要,但是要走向世界,那就必须考虑大多数人的欣赏口味。这些年来,我们的纪录片取得了显为人知的成绩,有的影片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制作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有待我们继续提高。
中国大学排名 走出去:市场化(娱乐化纪录片)道路
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大背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纪录片要生存,发展必须走出去,走市场化的道路,镜头当随时代。
首先:全球化、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中国文化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的自足文化,而是一个处于开放和互动的全球化网络中的民族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知识界各种潮流此起彼伏什么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一波跟着一波,外部世界的社会思潮和
哲学观念相继进入中国文化的肌理。文学艺术各个领域的这种文化发展变动与世界潮流同步,更是明显,从意识流到荒诞戏剧,从抽象绘画到装置艺术,从电视节目形式到肥皂剧,从歌曲到古典
音乐的通俗演绎。从室内装修到建筑设计,我们清晰的看到:与世界潮流同步导致了生产活动的参照系被无限扩大。虽然是在本土的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行为,但是其参照范围已显然超出了本土的限制。如此这般,当今国内本土的艺术家是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中工作,由于文化本身不断被媒介化,所以,本土的语境也就带有全球化的特征(4)。20世纪末是电影真正国际化的时代。1997年巴黎“真实电影节”将大奖颁给了一部中国纪录电影。(段锦川编导的《八廊南街16号》)1997年该电影节举办了“日本纪录电影回顾展”,1999年又举办了“伊朗纪录电影回顾展”表明东方纪录电影已经受到了世界纪录片界的关注。1997年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引起了不少西方纪录片工作者的兴趣,已基本具备了国际电影节的雏形,日本的“山形国际电影节”每一届几乎都有西方导演的作品参加。正如巴尔诺所说:80年代“纪录片的国际化”更多的还是发生在西方国家之间或者东方国家之间,到了90年代,这种国际化已经能跨越东西半球的界限,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社会娱乐化局势已形成。观众对媒体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宣教和信息,休闲娱乐,追求快感上升为主导功能。影视媒介能传播文化的功能被弱化。商业娱乐功能却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剧情片沦为票房和收拾视率的奴隶,五光十色的电视娱乐节目泛滥荧屏,从“脱口秀”到“真人秀”,从博采游戏节目的热播到记实写真节目的流行,从娱乐新闻到社会新闻的故事化,越来越多的娱乐资源在收视率的刺激下,被开发出来,电视媒体的娱乐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掘。娱乐性、游戏性和博采性成为当前电视节目三大显著特征(5)。在这样的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纪录片工作者想要独善其身,来个“人在三界外,不食人间烟火”那无疑是自循消亡,自然界存在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同样,纪录片的发展若不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那将会受到“束之高阁”的待遇。因此,在此社会背景下,我们的纪录片走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娱乐化纪录片)道路是明智的选择。正如上海电视台海外中心主任王小平所说:我觉得纪录片要走市场化是对的,如果我们把它归如一个产品,作为产品,在现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现代,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高,投资也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需要争夺市场、细分市场,纪录片绝对是一个细分的东西(6)。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