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纪录与虚构(之二)(1)(2)

2013-12-02 02:02
导读:戈达尔曾经断言:“电影一方面创造知识(故事片和纪录片都是如此),另一方面又总是表现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具有滞后于现实的特征。”这位最早以拍

  戈达尔曾经断言:“电影一方面创造知识(故事片和纪录片都是如此),另一方面又总是表现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具有滞后于现实的特征。”这位最早以拍摄纪录片闯入影坛的“新浪潮”主将清醒地意识到了现实与历史的紧密联系,将电影的创造运动融入了探索历史的运动中,试图在一种完成时的、不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戈达尔又没有将艺术创作活动简化到为了叙述历史而单纯地审视历史的过程,在他看来,叙述历史的意义是为了寻找其中的空白点,寻找被人遗漏的东西,寻找令人难解的疑点,即通过历史残留的遗迹去寻找那些业已消失了的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历史的盲点”。(20)
  用这段话来描述“新纪录电影”潮流中的历史纪录片特征应该说是非常合适的,无论是莱兹曼的《证词》还是莫里斯的《蓝色警戒线》,都将视角延伸到了“过去”、“过去的过去”……对历史事件(尤其是给人类带来严重心理创伤的事件,比如旨在灭绝种姓的屠杀犹太人的行为,为了寻找替罪羊而几乎置人于死地的被错判的案件)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目的在于提醒人们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格里尔逊所说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实质上是采用故事片那样的戏剧化手法纪录和传播现实生活事件,致力于公众与政府和社会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那时的纪录片甚至缺乏对事件的背景介绍和分析,更不用说具有历史深度了。以直接纪录现实生活为目标的“真实电影”表现历史事件时同样无能为力,同样缺乏历史纵深感。美国另一位理论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认为“旨在捕捉眼前正在发生的行为的‘真实电影’很难表现历史”。(2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大量历史纪录片的出现是20世纪末西方纪录电影的一大趋势,正如巴尔诺所观察的那样:正当许多纪录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时事报道的时候,更多纪录电影工作者转向了编年史纪录片的制作,这种趋势从70年到90年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出现于20世纪末的“新纪录电影”偏重于回顾历史绝非偶然,世纪末是回顾和展望的年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前回望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同时,大量历史纪录片的出现也表明纪录电影的表现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增加了表现现实的深度,因为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如果说“真实电影”重在展示“现实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那么“新纪录电影”则偏重于表现“现实生活是如何成为这个样子的”。具有了“历史的深度”也就具有了“未来启示录”的作用。“新纪录电影”扩展了人们探索时空的深度和广度,使纪录电影的认知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越来越成为人们认识过去与未来、微观与宏观的重要手段,增进了人们探索自己生存于其中的广阔宇宙以及人类生存意义的兴趣。
  1992年,《蓝色警戒线》的导演莫里斯制作完成了影片《时间简史》(22),表明“新纪录电影”闯入了又一个对传统纪录电影来说陌生的领域,影片试图阐释英国当代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科学理论。“如何用电影阐述纯科学?”这是莫里斯向纪录电影提出的新挑战。莫里斯以科幻片样式、通过讲述霍金本人的经历阐释了这位科学家的理论(以拍摄科幻片闻名的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对此片颇感兴趣,亲自担任了执行制片,后因与莫里斯的某些观点相左,将自己的名字从职员表中删除了)。
  这部影片取名《时间简史》,源于霍金阐述自己科学理论的通俗读物《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这位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目前在剑桥大学担任着牛顿曾经担任过的数学讲座教授职位。《时间简史》一书指出了当今人类对物理学及时空本质的认识上存在的局限性,以敏锐的洞察力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人类科学发展的世界图景。 中国大学排名
  值得一提的是,霍金对当代科学甚至哲学的发展状况甚为担忧,认为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太忙于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有工夫过问为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不断缩小自己的研究范围。在18世纪,哲学家们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都当作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且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这样的问题。然而,19和20世纪的“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23)
  《时间简史》一书结束于霍金的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确实能够发现一套完整的关于宇宙的理论,那么这套理论最终应该可以广泛地为每一个人理解,而不仅限于少数科学家。那时,我们所有的人,哲学家、科学家或普普通通的人,都应该能参加有关这样一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人类以及整个宇宙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应该说是人类理性的最终胜利,因为那时我们就知道了上帝的心智。”
  这段话也是影片《时间简史》的结尾,表面看来霍金与莫里斯是在阐释时间历史,实际上关注的却是人类未来。用影视手段阐释科学历来是影视的分内之事,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科学的产物。既然爱森斯坦可以设想把马克思的《资本论》搬上银幕,卓别林与爱因斯坦能坐在一起谈论宇宙与人生,莫里斯当然可以阐释霍金的科学理论。万事相通,万物同理,无论科学还是艺术或者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发现事物的根本真实,探索宇宙的终极真理。
  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在探索真理方面拥有比过去更为便利的条件。以制作和播放纪录片闻名的英国BBC电视二台的节目监制迈克尔?杰克逊表达了利用高科技手段探索“根本真实”的愿望:“我们必须承认技术发展的可能性。虽然新的影片形式并不取决于技术的发展,但是技术的发展能为我们进行新的探索铺平道路,就像16毫米摄影机与同期录音技术在60年代所做的事情,就像数码摄影机和桌面编辑系统在今天所做的事情……现在,数码造像术也不断变得重要起来,这种系统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以对静止照片和运动画面进行天衣无缝的加工,有人认为这使得传统照相术和传统纪录片的真实观受到威胁。怀着责任感使用这些系统,可以帮助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完成纪录片梦寐以求的事情:不仅展现我们周围世界的‘这个’真实(‘the’truth),而且揭示‘一个’根本的和引起争论的真实(‘a’truth which is original and provocative)。”(2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纪录与虚构(之一)(1) 下一篇:没有了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