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纪录片的美学问题初探(1)(2)
2013-12-02 02:02
导读:「不诚实」其实正是对一部纪录片的作者所能提出的最严厉的指控。我的基本观点是,纪录片作者与观者之间应该存有一种默契(tacitunderstanding),即纪录片
「不诚实」其实正是对一部纪录片的作者所能提出的最严厉的指控。我的基本观点是,纪录片作者与观者之间应该存有一种默契(tacit understanding),即纪录片所再现的影像是来自摄影机对真实世界的捕捉。(注十七)任何对真实世界的伪造、扭曲、干预或甚至重新创造,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会引起观者的强烈抗议,除非纪录片工作者对他/她的作为善尽告知观者的义务。因此此篇论文最终想提出一个看法与大家共勉的是:在追求纪录片新形式的过程中, 如何不会为了新形式而忘了纪录片的本质与目的,如何不会对真实世界进行伪造、扭曲、干预或甚至重新创造,如何保持诚实的态度进行创作,是台湾所有纪录片作者应该自我期许的目标。
(注一)例如2001年10月由台南艺术学院音像艺术科技多媒体中心主办的「2001独立制片与纪录片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李泳泉在〈观察与反省:初探台湾纪录片的趋势(1990-2000)〉这篇论文中做出这样的结语:「对於台湾纪录片的现况,多数外国纪录片工作者、评论者的共识,大致如下列数端:1, 虽然作者的立意良好,但往往缺乏观点,以致不易清楚呈现片中人物个性与内在思想。2, 有些纪录片只像家庭录影带,缺乏美学形式的思考和开创。3, 摄影、录音和後制作的专业水准有待加强。概括而言,近年来台湾纪录片的发展,许多业余者拿起摄影机,创作诚恳有余,技术掌握和形式考量不足。另一方面,大部分专业影像工作者,或对纪录片缺乏热情,或概念不清,持续生产线式的制作惯性,往往谈不上诚意。」此外,陈儒修与卢非易等学者也曾在不同场合提到台湾纪录片美学过於单一化,有一种所谓「吴乙峰模式」的倾向。
(注二)本论文作者当年也担任金马奖评审,在评审委员共同决议最佳纪录片从缺这件事上,曾扮演理论说明者的角色。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注三)中华民国七十五年电影年监,56页。
(注四)1965年7月1日出版的《剧场》登载了陈耀圻写的一篇〈纪录方式与真实性〉,介绍了佛莱瑞帝(Robert Flaherty)、葛里尔生(John Grierson)、尚˙胡许(Jean Rouch)等人的观念。
(注五)2000年10月7日中国时报42版何瑞珠一篇报导〈纪录片太真实或太诚实:解构镜头背後的良心动作〉,提到在当届纪录片双年展所映演的一部《大都会讨生活》(Megacities),导演Michael Glawogger坦承片中许多段是他花钱请当事人重演他(她)们的生活;如墨西哥一位几乎全裸的舞女,任由客人在她身上抚摸;一个纽约街头混混在镜头前骗取陌生人的钱。在影片映後讨论会中,这位导演被观众抨击,说他剥削、污辱被拍摄对象,说他是骗子。中国时报这篇文章的作者颇替导演抱不平,认为『片中人是在镜头前重新演绎,但表演这件事并不减少这部电影动人的品质,难道要导演用针孔摄影机拍出不清楚的画面,才算诚实吗?而「真实」与否又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大都会讨生活》在世界各地影展放映时,也引起类似的争论。参见Marcy Goldberg, ‘Touring the World of the Dispossessed,’ “DOX” Print Issue # 22, April 1999, p. 18-19.
(注六)藤冈朝子,〈国际纪录片影展现况及亚洲纪录片发展趋势〉,发表於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纪录影片制作行销工作研讨会,2002年5月9日。 Fujioka Asako,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s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Asian Documentary Distribution.’ A speech given at “Producing and Distributing Documentary Film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eminar,” sponsored by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on May 9, 2002.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注七)“One of the most blurred of recent boundaries lies precisely between fiction and nonfiction. When a single idea about the nature of reality, a common set of shared values and collective purpose, does not prevail, a considerable blurring of previously more sharply maintained boundaries is in the offing. These blurrings of what used to be effective distinctions may be not simply logical confusions but the arena within which major political, or ideological, contestation occurs….Deliberate border violations serve to announce a contestation of forms and purposes.”参见Bill Nichols, Blurred Boundaries: Questions of Meaning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x。尼可斯在这本书中认为纪录片(与史学)本身就是一种模糊的(blurred)的类型,因为它会把真正发生过的事用充满想像力的技巧去讲成故事。
(注八)此地使用「个人纪录片」一辞,不仅因为这些纪录片多半以作者自身或身边的亲朋好友为纪录对象,更因为其处理影音的方式较为实验且反传统,类似「实验电影」的本质,而「实验电影」除了有experimental film、Avant Garde, underground等名称外,也被称为personal film。个人,指的也包括创作的「个体性」----不需要大批工作人员,能自主决定形式与内容,以及内容的私密性等。比尔˙尼可斯把纪录片分为六种模式,「个人纪录片」就类同他所说的「表演模式」(performative mode)。「表演模式」强调拍片者自身与片中人物相互关系中的主观或表现层面,以及观众对这种关系的反应层面。它排斥客观的做法,采取唤起与感动的做法。比尔˙尼可斯认为这种模式的影片与实验电影、个人电影、前卫电影共有一些特质,但更为强调影片对观众的情感与社会冲击力。参见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p. 34。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注九)周美玲,〈流离岛影----一桩令人惊艳的台湾纪录片传奇〉,《文化生活》第四卷第二期(2001年11月1日),21页。
(注十)同上,15页。
(注十一)Michael Renov, ‘Introduction: The Truth About Non-Fiction,’ in Theorizing Documentary, p.2.
(注十二)同上,2-3页。
(注十三)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p.21-25.
(注十四)同上,26页。
(注十五)同上,36-37页。强调的黑字斜体是原文照翻。
(注十六)同上,38页。
(注十七)但我们对这种真实的信任也要时时保持警觉。比尔˙尼可斯说:『纪录片往往要我们相信「你所看到的就是曾经发生的所有的事」。这种信任或信仰,可能是来自摄影影像所具有的指事的能力,但其实摄影影像并无法证实或支持这样的信任。电影作者要想藉由提供一种现实的 印象,也就是真实性,而创造出信任感,让我们暂时摆下怀疑或不相信的态度时,他诉诸的其实是修辞大过於科学的要求。』见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p.86.
参考资料
1.Bill Nichols, Blurred Boundaries: Questions of Meaning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2.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3.Michael Renov, ed. Theorizing Documentar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Inc. 1993.
4.Marcy Goldberg, ‘Touring the World of the Dispossessed,’ “DOX” Print Issue # 22, April 1999, p. 18-19.
5.Fujioka Asako,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s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Asian Documentary Distribution.’ A speech given at “Producing and Distributing Documentary Film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eminar,” sponsored by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on May 9, 2002.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6.中华民国七十五年电影年监,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1986年10月。
7.何瑞珠,〈纪录片太真实或太诚实:解构镜头背後的良心动作〉,中国时报,2000年10月7日,42版。
8.周美玲,〈流离岛影----一桩令人惊艳的台湾纪录片传奇〉,《文化生活》第四卷第二期(2001年11月1日),15-21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