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纪录片种类比较及创作方式(1)(2)
2013-12-03 01:18
导读:我国的文献纪录片与西方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不同,主要有两种模式:影响历史乾坤的重要人物,如《***本关键字已替换***》、《邓小平》等;扭转历史局面
我国的文献纪录片与西方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不同,主要有两种模式:影响历史乾坤的重要人物,如《***本关键字已替换***》、《邓小平》等;扭转历史局面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历史告诉未来》、《长征.生命的歌》等。象这样的题材,目前已不在西方大型纪录片的"射程"之内,这些题材主要由调查性纪录片来完成。而这种调查性纪录片往往在制作的时候,会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二度创作,并且不排斥“再现”、“重演”等。这里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西方一些观众为什么能够接受“再现”“重演”“模拟”等,而我国的文献纪录片,为了追求纪录内容和资料运用的"绝对真实",就不忍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创作手段,这或许是我国文献纪录片很难走向世界的其中一个原因。
西方大型纪录片在制作的时候,如果用2年的时间拍一部大型系列片,那么他们会用3个月时间做调查研究,用3个月时间进行实地勘查,5个月时间用于前期拍摄,剩下的14个月时间用于后期制作,也就是用近3倍于拍摄的时间进行后期再度创作。
在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的文献纪录片和西方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反映不同国家电视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水准—――人力、物 力、财力。无论是文献纪录片和大型电视纪录片,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重大题材;高手云集的创作班子;雄厚的资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文献纪录片和西方的大型纪录片才不仅能在电视屏幕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不朽的保存价值。
DV纪录片 vs微型纪录片(the mini documentary)
伴随着摄像器材的大幅度降价和画质清晰指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纪录片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个性化”的创作趋势,他们拿起这种普通家庭都能接受的DV摄像机,像有身份的主流媒体记者一样,开始深入底层,自选题材,有的甚至自掏腰包,拍出了一批DV纪录片,个别作品还屡屡在国外获奖。这些DV纪录片往往时间不长,几分钟,十几分钟,摄制时间跨度也很短,一般就是十几天或者几个月。题材大多聚焦在平民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有的也展示特殊人群视角下的众生。其特点是随意性大,制作成本低廉,大部分作品没有播出渠道,只是小部分人传看。换句话说我国的DV纪录片似乎更象一个没有“家”的孩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西方的微型纪录片(the mini documentary)是在杂志型节目(the magazine show)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大量涌入电视频道。一般情况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4-10分钟。一个30分钟的节目中至少有3个微型纪录片,创作人员往往不到一周时间就能创作出一个成品。为了确保事实的准确无误,微型纪录片的创作人员极为慎重。在选材上,这种纪录片主要截取大型纪录片中的某一个焦点或报纸消息中已经报道过的内容,但对这些选题赋予不同的外表、包装,以求给收视者带来新鲜感*。
西方微型纪录片的不少节目也是用DV机拍摄的,在创作上虽然也讲求故事化和戏剧性效果,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产生太多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它比我国的DV纪录片好在传播渠道畅通,有个固定播出的“家”。微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基本与我国的DV纪录片相同,但它的结尾要求能够得做出总结或得出某种结论。相比之下我国的DV纪录片创作就显得更开放一些, 纪录的内容也更像是事件或者人物的 “片断”。因此我国DV纪录片的吸引人之处,并不是其社会教育意义和某种结论, 而是里面充溢的好看的“民间纪实故事”。笔者认为,我国的DV作品更具真实感,更有可视性。
传统纪录片一般涉及较为严肃的人物和事件,显得深沉,凝重。微型纪录片和DV纪录片则使普通观众能看到比较轻松的一面。在片子的结尾处理上,传统纪录片的结尾多半是发人深省的。而微型纪录片和DV纪录片大都轻松明快,观众满足于大概的了解和一个比较开放性的结论,不求弄个水滴石穿。从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现实走向看,微型纪录片和DV纪录片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大,我国的江西、湖南、北京、上海等电视台相继给DV纪录片开了窗口,安徽电视台在一次电视节目研讨会上,也有人提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构想:开办DV频道。笔者相信许多人会置疑这一想法:即使建立了播出平台,也很难找到足够的节目填充。但是事实上,DV资源的节目数量是远远超乎大家想象的。据统计: 每10个出国旅游人员中,有3至4人要带上DV机。.北京广播学院某系的60多名学生中,家有DV机的占了37人。笔者曾经对英国sky tv中的 “真实频道”(播出纪录片或者纪实栏目的一个频道) 做过调查, 60%以上的纪实节目资源都是DV机拍摄的。 如《当好时刻变坏》、《震惊行为》、《撞到正》(在警车上DV纪录下来的警匪真实公路追踪)等栏目,基本上完全由DV机完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可见DV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任何纪实栏目的开设都离不开DV纪录片和DV资料。只要资源配置能够优化,播出渠道和平台搭建的稳固, 相信我国的DV纪录片在国内是有市场的。总体来讲,DV纪录片和微型纪录片贴近生活,制作简便,普及面广,一般的电视机构都有能力常期制作或开办栏目。我们可以预测,只要抓好舆论导向,提供良好的平台,我国的DV纪录片一定能象西方微型纪录片一样,有个长期固定播出的“家”,并在社会上收到特殊的传播效果。
纪录片体现其价值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应该受到形式上的约束,从这点上讲,无论是大成本还是小制作,无论题材是英雄还是小人物,只要存在纪实和真实段落,我们就可以粗略的将其归纳为纪录片范畴。纪录片的多样化发展,为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树立了新的形象,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西方世界的发达程度要高于中国, 表现在传媒领域也有着类似的现象。中西方纪录片的发展趋势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几种特殊纪录片的演变和特质都有许多相似或可比之处。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它们应该引起我们纪录片创作者的关注,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形成电视纪录片创作多种样式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