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电影 让人欢喜让人愁(1)(2)

2013-12-14 01:02
导读:我认为他这番话切中时弊。可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剧作者说: “胡克先生的理论研究得不错,但他没有介入到一部影片的诞生过程 中去,他无法想象一
 
  我认为他这番话切中时弊。可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剧作者说:
“胡克先生的理论研究得不错,但他没有介入到一部影片的诞生过程
中去,他无法想象一部电影要通过多少道关口才能和观众见面!” 
  我理解他的真实意思是说创作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他还说,我国
的电影教育功能第一,举了个例子,如《黑猫警长》。我们的传统观
念似乎就应猫抓老鼠,这才合乎正义战胜邪恶的人文精神,结果弄得
那些可爱的猫咪全成了义正辞严的警察,为什么就不能变成老鼠战胜
了猫呢?如果是这样,片子恐怕会更活泼更好玩儿。这就是约束,约
束变成束缚,束缚之下,如何生动活泼? 
  中影公司影视制作分公司副经理许建海先生,做过8年的电影局审
片官员,又是影视剧作家,现在又从事制片管理工作,他的叙述真让
我这个圈外人士惊讶无比。 
  他说:“如果一个编剧深入体验三五年,写出一部剧本,结果审
查被否决,这几年吃什么?” 
  他举了个例子,曾有一编剧写了一部反映中学生的剧本,里面有
这样一个情节:一个男中学生,喜欢录音,也喜欢班上一个女孩,于
是,对这个女孩提喜欢不喜欢等各种问题,让她回答。回去后,把它
编辑成一段话,然后拿给她听。女孩听后觉得好玩,从此喜欢与他交
往。后来,两人相约骑车到外面聊天,女孩子对他说,她喜欢唱歌,
然后唱歌给他听。就这段情节,编剧只当做少男少女的友情来做描述
的,可审查时被当作宣扬早恋要求删除。 
  有时,剧本通过,拍成电影,电影局审查也没问题,但在放映过
程被某个部门说有损形象,就有可能被禁演,哪怕站出来批评的只是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少数。这样,使得许多剧作者首先不从艺术去考虑,而是从如何使自
己的作品能否通过上去想。至于如何深入体验,挖掘艺术,不是主要
考虑的范围,而是想着怎么以最短的时间来创作出最能通过的影片,
赚取最多的利益。这种心理能创作出好电影吗? 
  有人说,没拍出来,怎么知道会受限制?但谁敢冒险花费巨额来
拍有可能通不过的电影?万一未通过,投资下去的费用谁给你承担?
创作人员由此潜意识里就在约束自己。 
  许经理又举了一例,有一写电脑黑客的剧本,反映银行系统一违
法分子,搞乱计算机程序,导致银行业务混乱,很惊险,很好看,也
很有时代感,我们准备报题材投拍。可现在我们必须考虑银行部门的
人看了有可能会认为会减少储户等等诸多烦人的问题。很多题材就这
样前三后四地考虑,不考虑不行,谁都不愿冒“被枪毙”的险。 
  一位从影30多年的老导演给我举了一大堆实例后说:“这种束缚
是从大到小贯穿始终的。从题材选择,到主题的确立,人物类型的设
计和对人物的态度,一直到某人物该不该说哪一句话,该不该做哪件
事儿,该不该有哪个举动,哪个镜头是不是太长等等,都有可能受到
某种嫌疑而要求删改……” 
  另一个剧作者告诉我说:“我写的一个喜剧剧本,其中有一个情
节是,当工人的丈夫怀疑同样是工人的妻子在他外出的时候和合住在
同一套房子里的工程师有不正当关系,妻子和他吵完架后又和好了,
妻子娇嗔地说了一句:‘我怎么会爱上一个知识分子呢?’好了,这
有挑拨工人和知识分子关系的嫌疑,得删!” 
  “我已经没精气神儿再去和人争辩了!他们说删哪儿我就删哪儿,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就当他们是导演算了。”一位资深导演说得很无奈。原来,他执导的
一部喜剧片里有一个管计划生育的男干部有些毛病,但也只是性格上
的毛病,绝不是阶级敌人。可摄制单位的领导说不行,得把他改成个
体户老板,不然有给党的干部脸上抹黑之嫌,计生委知道了要提意见
的,电影局也不会通过…… 
  各位圈外朋友,您难道不会和我一起目瞪口呆吗?可是,大家不
要误认为,这种种束缚全来自电影审查机关——电影局。其实,电影
局也怕自己通过了的片子通不过。中国电影就像是千夫所指的小媳妇
儿,能对她提出非份要求的人来自各个部门的方方面面,好像谁都可
以对电影动剪刀。常常以为该拜的佛都拜过了,没事儿了,冷不丁就
不知道从哪儿冒出个黑脸包公来对“小媳妇儿”用刑:“这个地方污
蔑我们了。得改!得删!不改不删就不准演!”这种案例实在不算太
少。被各种理由“毙”掉的片子中真的不乏有很好看的,有的甚至差
点儿要被评上政府奖了。在这种遭“十面埋伏”的情势下,电影主管
部门为了防范于未然,只好把圈子划得再小一点儿了!一部电影弄得
谁都提不出意见来了,这电影还能看吗? 
  好玩儿的是,这些对“小媳妇儿”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人们也在义
愤填膺地抱怨国产电影没深度,没法看!你看人家美国电影! 
  那位资深导演最后说:“几乎每部送到观众面前的电影都有一部
受难史!” 
  一只长满美丽羽毛的鸟儿,在一群喜欢她的人面前飞过,每个人
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从鸟儿身上拔去几根他认为不合自己意的羽
毛,这鸟儿就成了秃头鸟儿。 
  秃头鸟儿有什么好看的? 
  这么一来,答案似乎找到了:是体制问题。  大学排名
  可是这个答案还是可以被驳倒:我们不是出了不少好片子吗?还
是你自个儿不行。现在出了这么多的假冒伪劣产品,你自己当然要负
主要责任,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开脱。就算周遭儿多有不便,能出好
作品的是天才,不出作品的是庸才,出坏作品的就是蠢材。 
  “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创作者们应该求上进,学会在各种圈圈
里创作出好作品。”一位搞电影史研究的专家说。“可是……”这位
专家又强调说:“天才总是少数,这是一,其次,这样数量的好片子,
远远不能满足数以亿计的观众的需要啊!这只是圈圈中心里的片子,
为什么不把圈圈放大一点儿,把更多数量的好片子圈进来呢?有的人
在这个圈子里无所作为,但如果把这个圈子稍稍放大一点点,他就有
所作为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人有所作为呢?” 
  我以为这种说法比较中肯,我们不能希望每个人都成天才,但我
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成为天才。 
  夹缝里也能生出鲜花,而且,夹缝里的鲜花比一般的鲜花更美丽。

   
上帝,您也脱离不了干系
  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观众。 
  不管是真是假,电影人总把观众称为上帝。 
  人们也许还记得起中国电影昔日的辉煌,《大众电影》连续几年
在订阅报上都有一个星号,下面注释是:只接受老订户。未订上的读
者寄希望于报刊摊点上,可常常沮丧而归;在回收百花奖的调查表上,
映衬出上帝们近乎狂烈的心态。可这是80年代初的事啦。现在呢?对
于这奖那奖的,上帝们早已漠然视之了。除了颁奖仪式在媒体上播播
之外,以前的那种欢呼激动的场面早已荡然无存,甚至放映获奖影片
的影院也是门庭冷落车马稀。  中国大学排名
  说起中国电影的评奖,近年似乎在悄悄的变味儿。 
  人们都知道,电影最高荣誉奖有三项,“金鸡”、“百花”、
“华表”。这三项奖应该是体现不同层次的评判标准的。可现在给我
们留下的印象是,每年先评“华表”,后再“金鸡”、“百花”,插
上了“华表”的,“金鸡”就要伸长脖子对着她长鸣,然后观众就跟
着向她捧上一束鲜“花”。观众们也不是根据自己内心的喜好去投票,
而是去“猜迷”,猜猜哪部片子能得奖,一看报上呼声高的,就填上
一张选票,有的甚至连看都没看过! 
  电影理论研究员胡克说:“现在这三项奖已同出一辙,不是同一
在艺术里,更不是同一在观众中,而是悬在政府评选里,百花奖的选
票数都不好意思公布。”是否这三项奖得奖的影片已作到所谓的思想、
艺术、观赏“三性”统一了?剧作家许建海说:“不是没有,但凤毛
鳞角。” 
  好几位研究人员和编剧导演感慨万千地谈到,80年代中期,我们
拍完一部片子,电影局通过以后,总要先拿到中国影协去放,然后就
买些盒饭开个座谈会,请专家学者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分
析这部片子的成败得失,没有横加指责和胡乱吹捧,创作者也很谦虚
地说自己的片子缺点很多,希望在座的多提宝贵意见。那时特别重视
大家的批评意见,很严肃,很客观,很有学术气。开完座谈会后,又
有专门的部门把会上的发言整理成册,印发给各个电影制作、研究和
教学单位,媒体上就会有很客观的评介和报道,这对电影创作人员真
是有莫大的好处啊!可是现在不同啦,已经少有正常的电影批评了,
只有吹捧了,不管片子拍得有多臭,只要制作者肯出钱,连原本很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肃的很有名的电影批评家也撰文吹捧,媒体上全是一片喝彩赞扬声,
一般观众便跟着起哄、追星。 
  如此这般,创作者们还能有什么作为和理想? 
  一位导演哭笑不得地告诉我,他的一个大学同学很认真的对他说:
你应该也像某某某一样,弄出一部恶俗的片子来,大肆吹一把,观众
看了以后虽然大骂,但他还是出了名,而且赚了钱,名利双收。该导
演说他真的有些动心了。 
  更可怕的是连孩子们都在误导创作者。 
  我去采访北京市东城少年宫小影迷俱乐部的孩子们,想听听他们
对儿童片的看法。让笔者大为吃惊的是,这些小影迷说当前儿童电影
都非常吸引人,有较强的教育启发意义,艺术很完美……说起《背起
爸爸上学》、《离开雷锋的日子》,孩子们几乎是众口一词:“很感
人,很有教育意义,叫我们再看一遍也不过瘾。” 
  笔者问及在场的教师,为什么他们说出的看法全一个模式。她告
诉说,这些孩子们都是接受小影迷俱乐部教育,有任务,要写观后感
的。哦,原来如此!后来他们有的才悄悄吐露出心里话:有百分之三
四十甚至五十的电影很一般,好多电影不贴近现实。许建海说:“假
如我们的电影制片厂家都按照这些小影迷的意见去拍摄电影,那么,
除了拥有这批要写观后感的小影迷之外,将会越来越少的儿童观众,
最后是完会消失。” 
  有什么样的观众就培养出什么样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对观众有诱
导作用,而观众对艺术作品就更有“诱导”作用,除非艺术家不把观
众当上帝。 
  所以,中国电影这只鸟儿飞不起来,是修综合问题:体制、创作、
发行、观众、观念等等……总之,很多部门、很多人、我们,都有责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任。 
  中国电影、中国儿童电影,真是让人欢喜让人愁……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经济类节目主持人的非言语沟通技巧(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