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 让人欢喜让人愁(1)
2013-12-14 01:02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中国电影 让人欢喜让人愁(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北影厂要吃我们啦!” 儿影厂这是第二次喊着要被别
“北影厂要吃我们啦!”
儿影厂这是第二次喊着要被别人吃了。
第一次是1995年,要和中影公司合并,虽说是“联营”,可大家
理解的还是合并。后因中影领导人事变动,儿影厂没有被吃掉。
第二次就是眼下。这次看来“厄运”难逃了。
广电总局的改革思路是将8个直属电影企业合并,成立“中国电影
集团公司”,北影儿影合并为一个生产创作基地。北影厂长兼任儿影
的厂长,儿影投拍的剧本要北影通过。
第一个感到“末日来临”的是儿影财务处长。她去北影财务处要
求尽快把拍摄资金划过来,可北影告诉她:“这你们就不要再管了,
以后儿童片的拍摄经费由我们统一安排。”
这位财务处长差点儿没背过气去。一个每年有700万元进出的人,
转眼间就一个子儿都没了!
儿童电影制片厂就这样“随风而去”了吗?电影体制改革为什么
注定了儿影厂不是被中影吃掉就是被北影吃掉?它为什么就不能吃掉
别人?
如果说合并是为了更好地繁荣儿童电影创作,问题就来了:由一
个独立的制片厂专拍儿童电影反而会不利于繁荣儿童电影创作吗?人
们问,儿影厂这么多年都干了些什么?
18年来,儿影厂一共出品了80部儿童故事片,有19次在国际上获
奖,有145次在国内获奖。然而这些辉煌大家好像没有感觉到。甚至觉
得“我国没有拍出什么好的儿童电影。”“我国的儿童电影简直没法
儿看。”
我想去听听圈内人士的心里话吧。
第一个,我当然想到去采访《烈火中永生》的“江姐”、中国儿
童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
“坦率地讲,合并是上面决定的事,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不谈它。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现在社会大小巨细一哄而上,电影厂合并也是大势所趋,该有它的合
理性吧!至于是否有利于儿童电影业的发展,只有让实践去证明。”
于老太太80高龄,满头银发,精神矍烁。虽已退休多年,但一刻
也没有停止为儿童电影事业鼓与呼。她措词谨慎,语气平和,表情中
显出一丝忧愤。
第二个想采访的是现任儿影厂厂长(同时又是北影厂厂长)的韩
三平。打电话到北影厂,被告之:韩厂长住院了。
于是我去采访第三个人:刚刚卸任的儿影厂厂长窦春起。窦现在
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
我打电话给他。
电话那头的声音相当严厉:
“谁说我们要合并的?你只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他口气越说
越生硬,“这件事披露出去有什么问题要你负责……”并质问笔者:
“你这消息从哪儿来的?”
没有不透风的墙。
我又旁听了儿影厂一些创作人员“扎堆儿”时的议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摄影师说:“合并对我们很不利,明显的
我们的
就业机会少了。北影厂长年吃不饱,连工资都发不出去,怎么
反而来吞并我们呢?”
一位年轻剧作者说:“儿影厂必须改革。但为什么不能在保持这
个实体的前提下进行内部机制改革,而非得要将我们并到人家身上去
呢?”
另一个摄影师说:“合也好不合也好,快点弄,别拖!”
一位青年导演说:“形式是次要的,合不合都是形式问题。儿童
电影的出路根本不在这儿!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儿影厂如果强大就合并别人了。如何强大?
每部片子卖回1000万人民币或200万美元来,准强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我想,如果童影厂也像“迪斯尼”一样弄出《狮子王》来,或者
隔三岔五地出个《小鬼当家》《完美的世界》来,那肯定要“小孩儿
吃大人”了。
而现实是好的儿童片太少太少。原因何在呢?
苦命的独生子
有一则
笑话:以前看见拍电影的来了,呼地一声全围了上来,只
有一个傻子远远地站着看。后来一看见拍电影的来了,呼地一声全跑
了,只剩下一个傻子还在那儿站着看,可一听说是儿童电影厂的摄制
组,连那个傻子也跑了。
这笑话是儿影厂自己人编的,是自嘲。
两三年前每部成人影片的平均摄制成本是250万元左右,而儿影厂
的片子平均只有140万元。因为每年国家只给儿影厂700万元,但必须
完成五部儿童片。并且这700万元还不能全用到拍摄上,因为全厂的行
政开支也在这700万元里面。
一位导演说:“这么一点钱,决定了我们不能用最好的机器设备,
不能用最好的演员,不能请最好的摄影师、
美术师和其他工作人员,
不能选最合意的景,不能多用胶片,不能精雕细刻,因为这一切都意
味着要多花钱,而我们没钱,明知这样要影响质量,也只能凑合。凑
合,也就是糊弄糊弄我们的少年儿童。另外,我们组班子也难,人一
听是上儿影的戏,得,没钱,不来。我们好话说尽,什么帮帮忙啊,
为儿童事业做贡献啊,下次拍有钱的戏再找你啊——其实,只要是拍
儿影厂的戏就不会有有钱的时候,人来了,就是做贡献了。所以我们
总是欠了好多的人情,特别是很亏待儿童演员,基本不给什么钱。请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群众演员哪,借人道具呀,用人场地啊,全跟人说好话:‘我们是为
孩子做贡献,没钱,请多多支持,能不收钱就别收钱……’真是好话
说尽了。唉……”
我问:“你们呢?你们自己是不是也拿不到什么钱?”
“我们住最差的,吃最差的,为的是能从自己的牙缝里抠出点儿
钱来发给自己,全组一共就3.5万元酬金,十几二十来个人分,你说
能有多少钱?”
停了一会儿,他接着说:
“这是进入制作阶段以后的困难,此前,儿童片剧本还是个难题,
大作家们都很少愿意写儿童片剧本,因为一是儿童片剧本不好写,稿
费又低。真正的吃力不讨好。”
“真可怜!”
我又不太理解地问:“你们为什么不能多筹一些钱,把片子拍精
致一点儿,多卖些钱赚回来呢?”
“片子不归我们发行,卖得再多也跟我们没关系。”
“要是赔了呢?”
“也跟我们没关系。”
“这么说来,你们完全是凭着自己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把片子拍
好了?”
“还有艺术良心。另外我们也得到了另一种修炼,全国的电影人
都知道,要想省钱,找儿影厂的导演拍。我现在也不明白,一部各方
面都很一般的片子,怎么要花七八百万甚至上千万!”
我又想起一个问题:“你们干嘛非得要用700万元拍5部呢?为什
么不会集中财力拍好3部或者两部呢?”
“不行!我们拍几部,上面就给我们拨几部的钱,反正是140元万
一部。所以我们厂有时为了完成五部任务,要满700万元,到了下半年
了就匆匆上马,剧本明显不成熟,影片质量如何再说。”
读者也可想象得出,这是个怪圈,儿影厂怎么能钻得出去?她怎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么能轻易就让“小鬼当家”?
一鸟两翼,打不完的官司
电影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者可以到商店里去挑选自己喜欢的产
品。电影观众必须由发行人先替自己挑选好并预先掏钱买好片子,然
后坐在一个规定的地方去消费。这决定了电影观众对电影发行商的客
观依赖。这就带来一个大问题:电影厂家明明给你生产了你喜欢看的
片子,但发行商不喜欢或他认为观众会不喜欢,就不购买。那么你将
无法消费(欣赏)到。而电影厂家生产的某部片子你明明不喜欢,但
发行商喜欢或他认为观众会喜欢而购买了。你花钱去看,看完也许要
骂“拍的什么臭片子!”你也许再也不会花钱上当了。
电影厂和发行商的“官司”由此产生。
制片与发行放映常被圈内人士比作“一鸟两翼”。这鸟的两翼协
调一致地扇乎才能翱翔太空。可长期以来,这两翼似乎从来没协调过。
于蓝说:“国家花大量人力、财力投资拍出儿童片,就因为电影
发行的萎缩,许多少年儿童看不到。”
发行商说,是你们没拍出好片子。
观众说,我们没看见什么好鸟儿,电影院都不愿放映儿童片。
据说儿影厂1997年拍了一部反映海峡两岸亲情的儿童故事片,
《阿秀的消息》,影片在泉州和晋江两地放映,小观众非常喜欢,大
人也看得津津有味。放映效果好得让现场的童影人嘴都笑歪了。奥地
利儿童电影专家魏特夫人看后表示要把该片介绍给奥地利儿童。
可是,国内的观众们却没地方去看这部片子。
就经济利益而言,制作单位是切齿愤慨。辛辛苦苦拍出的影片,
发行部门常杀价到接近成本,近乎残酷剥削。每每谈判,制片人总是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铩羽而归。制片厂没有自己的影院,无奈,只有接受不公平交易,或
者一气之下“老子不卖了!”使许多片子蹲仓库。像《下辈子还做母
子》,就有许多观众打电话到电影厂反映看不到。
可发行部门还喊冤叫屈,说傻瓜才做亏本生意!我们也要生存,
能赚大钱的好片谁不想买?
这一鸟两翼间的“官司”随着市场的发展愈打愈烈,扯不清理不
明。
儿影厂编剧张延继说:“发行公司的问题与发行人的素质有关。
他应能代表观众辨别欣赏电影,经常一部质量不低卖座率高的影片,
会被发行人视为劣质。真正低劣的电影却被误认为好片而大肆宣传,
结果观众看后大呼上当。”
我听到一个发行商说:“制片厂说某部电影多好多好,我们买了。
可一共才20多个人看,看到最后就剩两人了。”这种例子可以随口道
来。
作为观众,我颇有同感。记得一部儿童片,真是太缺乏童真童趣
了,出演的成人演员也在火上加油地发嗲装天真。一个5岁半的孩子看
完了在那儿发嗲说:“爸爸妈妈,我也要当科学家,我也要当科学家
嘛!我长大以后也要为祖国为人民造好多好多的飞机!”
朋友的儿子很不屑地说:“七八岁的大老爷们儿怎么这么说话!
不好看不好看!”“啪!”把电视关了。
我问他:“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他举起一只手,像在振臂高
呼发表宣言:“我长大以后要娶好多好多老婆!一个老婆给我做饭,
一个老婆给我洗衣服,剩下的照顾我妈!”
我想这就怨不得人家发行部门了,你的片子太缺乏鲜活的东西了
嘛!生活中有,你没弄出来。
成人电影也有这样的问题,真实自然的现实生活被涂上了一层概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念化的色彩,“银幕上的人物不说真话和人话。”一位受访观众说。
是鸟儿就应该高飞,飞不起来就肯定有问题,只不过问题不全在
两扇翅膀,还有别的。
到底谁说了算?
先把一鸟两翼间的官司放在一边,我们现在关注一下两头:创作
和观众。先说创作。
我们都想当然认为,只要编剧能编出一个好剧本,再找一个好导
演和一帮好演员,就能拍出一部好电影来。我们既然没有天天看到好
电影,就是创作者的不对了。
电影理论家胡克是中国
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说:“现
在儿童电影没人看,与创作人员缺少深入体验有很大的关系,创作者
老是以自己小时候的教育模式,看待现时代个性复杂易变的儿童心理,
结果陷入说教式影片,反过来却归咎于政府的限制。其实,按照市场
需求去拍,在心理、感情上与儿童拉近,没有根本性的错误,观众喜
欢,国家赚钱,何必限制呢?”
他说:“国外的(儿童)电影,关键点在于抓住了跨越国界、超
越意识形态的儿童心理。比如,五六岁的儿童对家长的依赖、八九岁
的儿童对家长的叛逆,共性的东西抓准了,又有较强的观赏性,便赢
得了世界观众。我们国家有丰富广阔的题材让你去挖掘。比如,现在
的儿童竟然会花钱雇人去开家长会。这能怪儿童吗?该怪家长本身,
家长到教师面前告状,不听小孩的辩解,导致儿童不得不这样做。这
种题材,有几个剧作者去深入体验?”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