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泥咕咕 造型
论文摘要:浚县“泥咕咕”是豫北大地上盛开的民间奇葩,从技术、审美、人文等层面,加强民间工艺美术的整理与研究,是传承民间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浚县“泥咕咕”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入手,研究了浚县“泥咕咕”的特色和审美意义。
浚县地处黄河故道的豫北平原,古称“黎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一村庄名叫杨玑屯,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曾率军与隋军在黎阳会战,激战之后,捏了泥人、泥马来祭奠和纪念阵亡将士,村庄因此得名。此后,捏塑技艺开始流传,成为一种很有艺术魅力的泥玩具。当地群众将泥塑技艺作为谋生的手段,把捏出的泥玩具拿到庙会上出售。因为这种泥玩具能够吹得“咕咕”作响,故称“泥咕咕”。
一、浚县“泥咕咕”的题材和内容
1.传统军事题材:主要有海螺、武士、战马、花哨哨等。2.戏剧人物、神话人物题材 :以神话传说人物和戏剧人物为蓝本,塑造出各种动态的人物形象,如秦琼、唐僧师徒、三国人物、白蛇传人物等。3.动物题材:猪、猴、狮、蛇、燕子、斑鸠、马、牛等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等。4. 神灵怪兽题材:龙凤、飞马、灵兽等。
二、浚县“泥咕咕”的艺术特色
1. 整体夸张,略貌取神。浚县“泥咕咕”的造型特点,首先表现在它的大胆夸张、任意取舍上,通过夸张变形来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和神情风貌。如对于战马的塑造,马鬃、马尾都被处理得很短,类似于唐代战马的装束。为了使形象更具有雕塑的体量感,马的四肢也浓缩得非常浑圆、短粗,而马的颈部却被夸张得特别宽大、肥壮,马头高昂,威武有力,突出表现了战马的雄壮。 而对于骑马的人,则只捏出一个直立的身躯,四肢几乎全被省略,整个体态向后略有倾斜,表现出骑马人的威武和豪情,也与高昂的马头在气势上取得了平衡,人物的性别、相貌主要是靠头部装束和面部刻画来区分。整个造型浑然一体,憨态可掬的神态中,流露出浓郁的中原乡土生活气息。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 装饰花纹种类繁多,形象鲜明。浚县“泥咕咕”的用色很有特点,设色随意、概括,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风格,显得古拙而沉稳,表现出明显的“符号化”特征。浚县“泥咕咕”的装饰,除了人物面部和动物头部之外,几乎都是用花草纹装饰。花草纹继承唐代花草纹的传统特点,细腻流畅,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随机应变,伸展自如。花草纹的种类不下20种,有兰草纹、菊花纹、荷纹、孔雀尾纹、鸟羽纹、葵花纹、柳叶纹、桃形纹等。
3. 色彩简洁、稳重,表现力强。浚县“泥咕咕”的设色,一般是用黑色(个别用赭石、熟褐一类的中性色)为地,然后用花草纹装饰,而这些花草纹的用色,一般都是高纯度、高明度的原色或间色(如: 大红、大绿、中黄、鲜蓝等),有的是在黑地上涂一块白色,然后再绘以花草纹,色彩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的用色,简洁稳重而又显得五彩斑斓,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 随意遣性,天然质朴。由于“泥咕咕”主要是在庙会上兜售,制作量很大,加上艺人手工技艺精湛,在造型和纹样绘制上逐渐形成一定套路,基本保持了一种“程式化”倾向,表现“符号化”的特点。但在装饰花纹的选择、色彩的运用以及纹样的处理方面,则显得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特别是在泥塑的设计上,没有过多易坏易损的细部,更加适合把玩,也使泥塑本身显得厚重、朴实。
三、浚县“泥咕咕”的意义
浚县“泥咕咕”有着深厚的积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1. 怀念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浚县泥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纪念英雄。特别是宋元以后,还逐渐增加了以古代骑兵的皮革水袋演变而来的花哨哨等。浚县“泥咕咕”以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作为主要题材,说明人们沿袭历史传统,以及对英雄人物和历史故事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