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这样的地域区中,“外来文化”难以深入 “内部文化”也难以输出,文化交流十分困难。所以二人转自产生以来,形式变化较小,发展 水平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形成时间大体相近的京剧,却能够在 200多年前通过远在安徽的“徽班”进京,很快发展为“国粹”而.转尽管与北京近在咫尺,却只能在东北 地区“转来转去”,难以冲破难关、传遍全国,登 上大雅之堂。在这样的地域文化中形成自 我调剂,追求 自身艺术要素上的“小而全”。艺术技能上 的“绝 ”,这也是它生存的必要保证。 其次,从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来看。在东北 民间.转演出的季节性比较强,一般都是在 东北地区的“农闲时间”,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主 要阶段,一般是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秋收结束 开始,至第二年农历三月中旬的春耕时节结束, 为演出的第一阶段,从每年的农历六月挂锄开 始直至农历八月初秋收开始时节为止,为演出 的第二阶段 。从时问上看。一年之中大约有八个月时间可以演出二人转。 演出的这种季节性特点,是东北地区气候 条件造成的。东北地区在位置上纬度较高,属寒温带地区,一年之内大约只有 120天的无 霜期,农耕的特点是春种秋收。加之这里地广人稀 ,土地肥沃,大自然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以丰厚的赏赐,使得这里的农民不必像南方农民那 样,一年到头都要埋在田地里,靠精耕细作才能勉强糊 口,一年一季庄稼的收成名酒 已经够他们生存所需了。他们一年之中只有春秋两季是 真正的农忙季节,而冬闲时间竟然多达几个月,所以这里的农民形成了“猫冬”的习俗 ,挂锄的时节也不去寻找新的增长点,而是追究闲散和娱乐消遣。东北地区上开发比较晚,文化积淀较薄弱,老百姓的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休闲消遣的常见方式无外乎走亲戚、串门子、喝酒玩牌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 .几乎也成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也多是发生在这个季节。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当然就是二人转这种民间演唱艺术了。因为二人转虽然形式比较简单,但在东北民间却是艺术性最高的表演形式,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具魅力的艺术享受。
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区域内部一马平川、一望无际 ,与南方的山区水域相比较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各地区、各之间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而这里可以做到同气连声、风俗相融,平常说的“十里不通风 、百里不通俗”,在这里是 用不上的。所以,东起长白山,西至蒙古戈壁,北起大小兴安岭,难到长城山海关,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俗 ,还是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得到流传,得到老百姓的共同喜爱。
再次,从二人转的演出风格看。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在二人转演出中我们看到的是演出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表演的诙谐幽默,演唱的粗声大嗓,口语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许多露骨的说口粉词和动作,演唱过程中时常加入一些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这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积淀等分不开。
时至今 日,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贬低者说它庸俗趣味、不堪入耳,褒奖者却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文化阶层的价值取向的矛盾。贬低者多是知识层、文化层的人,“文人追求‘理趣和’语趣”,他们往往凭借 自己的喜好来对待艺术。尽管这种争议至今没有停息,主流意识和文化强势力量也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干预,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