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筝乐艺术传统流派的发展及其传承(2)
2014-09-25 01:23
导读:但是,现今的筝乐专业教学和业余普及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师忽视传授传统筝曲的现象,仅把双手能否流利快速弹奏作为衡量演奏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一
但是,现今的筝乐专业教学和业余普及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师忽视传授传统筝曲的现象,仅把双手能否流利快速弹奏作为衡量演奏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一旦演奏右手职弹、左手司按的传统乐段或乐曲时,音乐的表现则缺少筝乐特有的韵味的支撑。从目前我国古筝的教育状况来看,普遍的习筝者,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是泛泛的接受,像这样发展下去,真正能够精通各派的传承者是否还将存在呢?如果这样下去,只是为了应付诸如考级、升学而只学现代曲目所追求的快速技巧外,我们的传统曲目的生存之地则越来越小,甚至会趋向“无”。
三、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今的朝向
在筝乐技法不断创新的今天,传统的演奏技法对继承和发扬不同风格流派显示了长久的适应优势。那么,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今怎样才会有更好的朝向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重视筝乐艺术的“文化传承”
筝乐传统曲目只有依托于文化才能表现出来,这是作品赖以生存的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的技能传承的层面转换成具有传承传统文化意识的传授者,只有以传承文化为首要目的的传统曲目才能较好地保持其乐音内涵的文化风貌。正是它决定了筝乐的风格和得以延续的基因,决定了筝乐的本质。若抽空了筝乐文化的内涵,则是一个“乐音的空壳”,在当今功利和浮华的社会,一些经过“时尚包装”后的筝乐艺术,则渐渐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根基,这是现今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此,重视筝乐艺术的“文化传承”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2.重视筝乐艺术的“情感回归”
“以韵补声”是传统筝的主要表现手段,而筝乐特有的韵味,正是各流派不同风格的标志,每个习筝艺术流派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旋法技巧和演奏特点。筝乐艺术必须以“韵”为神,作为其区别于其他乐器的特色,这种“韵味”的实现需要在“文化生态”的大背景中方能领悟,这更是传统曲目的精髓所在。“韵味”,是演奏者多年工夫的体现,更是“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即一种“发自内心”的哲理悠然和禅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传统筝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写照。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艺术是可异化而被复制而成为商品的,而唯一复制不了的就是风格所赖以存在的情感表达。真正的艺术只有保持个性才有跨越古今的延续性和生命力,而不同流派艺术的价值就恰恰在于其个性——“韵味”的保存,也就是其情感的回归。
我们应该看到,筝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正是传统特色的保存和继承,才有了当今的蓬勃发展。归根究底,地域性与民族性是筝乐艺术的根源与皈依,在全球化的艺术交流中,汲取其他民族与其他艺术形态的艺术养分,又不丧失筝乐艺术的民族特色与艺术本质,才能保证筝乐传统流派有更好的朝向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筝乐传统艺术理念与实践能达到怎样的结合与体现,其传统流派在未来将历经如何的传承之路,有待众多艺术同行的共同探索与努力。
注释 :
①李宝杰.陕西二胡的文化基质.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页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