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筝乐艺术传统流派的发展及其传承
2014-09-25 01:23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探析筝乐艺术传统流派的发展及其传承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流派的形成,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每个筝派的形
摘要 :流派的形成,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每个筝派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筝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其流派的形成是其艺术特征的根基所在,也是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分支体系。
关键词 :陕西派 浙江派 传承 现实朝向
音乐艺术的传统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的渐进过程,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流派,流派的形成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每个筝派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筝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其流派的形成是其艺术特征的根基所在,也是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分支体系。
一、陕西派和浙江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1.筝派形成的地域风格特征
筝乐艺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演变、创新,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流派的产生由于地域环境不同,其文化背景亦存在差异,受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的影响,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地域艺术特征,在各自的传承发展中形成鲜明的流派印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其依赖的生态环境是互动互育的,因此,“秦地语言硬冲、憨直,饮食酸辣、刺激,着装鲜艳夺目”, ①使得陕西筝曲既有秦腔音乐那沙哑而高亢、激昂而慷慨的悲壮气势,又有迷胡、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委婉酸楚的凄凉情感,如陕西派代表曲目《秦桑曲》;江南水乡则恬静、淡雅、平和,体现出一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人文情调,如浙派筝代表作《高山流水》。因此,流传在我国的筝曲,由于地域环境、语言、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区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点。
2.筝派传统曲目的文化内涵在弹奏中的表现
任何一个流派的曲目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真正了解曲目的内涵,才能实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的表演境界。就筝乐而言,“音”是演奏者通过各种技巧手段表现出来的音响,而“乐”则是演奏者内心世界、精神状态通过技巧表现出来与听众进行交流的声响,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自古以来,人们演奏古筝都把表达“情感”放在首位,音响的后面是一定时代、一定现实生活的反映。演奏古筝的最终目的是演奏者把自己的某种精神状态下的情感通过音乐与人们交流,引起人们某种情感而产生共鸣。如果演奏者在演奏中只注重技巧而忽视了乐曲所依存的文化意境的表现,就很难达到与听众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此对于演奏而言,“对乐章后面的人格把握,即是(表演者)自己人格向音乐中的沉淀、融合”,②探寻其艺术流派的文化背景,对乐曲进行寻根溯源,这种演奏才是“音”与“乐”完美的结合。
二、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代的传承语境
1.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代的传承
追寻筝乐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筝乐在曹正、赵玉斋、曹东扶、郭鹰等老一辈艺人的努力下,其艺术从各地的民间逐渐引入到主流音乐教育中,为筝乐各派的传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到60年代,通过在高校的正规学习,各派培养了具有代表的筝乐专业人员,他们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了所学筝派,传统曲目的特色在他们的演奏中得到印证。随着古筝热潮在现代的兴起,依托现代教育手段,习筝的人数在全国各地以普及之势快速发展,这是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能够得以发扬光大而可喜的一面,但是,现今各派的传承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
2.面临的现状问题
筝乐艺术中的传统,主要依存和植根于传统筝曲中,以浓郁的风韵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来。当然,现今也涌现出一批依托传统但又借鉴现代手法的作品。它们的出现,代表了新一代筝曲演奏家“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卓然成派”③的审美追求。如《临安遗恨》《溟山》等,这些作品当然也成为我们新时代民族音乐之苑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