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对话性叙事与现实质感——读解《疯
2014-11-03 01:14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游戏精神、对话性叙事与现实质感——读解《疯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一、 游戏精神与社会质感 《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好
一、 游戏精神与社会质感
《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好看,它让很多人笑,它是用真幽默让人笑。
其实我们的周围并不缺笑声,我们很善于硬作狂欢。那个一年一度,一国一个的大晚会和每日的电视、电台很能挤出些笑声,我自己也时常跟着咧嘴笑。但我们的社会缺少真正的游戏精神,所以真正的幽默很少,电影院里幽默就更少。最近《疯狂的石头》引来许多笑声,我看它里头有幽默感,具备一种真正的游戏精神。这种幽默感觉是流露出来的,不是硬挤出来的,也不是演播室里录制好、罐装封好、经过仔细设计后填塞在节目里的。那种笑声是用来暗示或者命令我们的:你该笑。
在这个影片里,我看到一点兴趣至上的追求,我们看到它的创作者们具有逗乐的艺术感觉和营造笑闹的本领。这种幽默的态度和逗笑本领在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中是一种稀缺资源。电影通篇都是围绕着一块宝石在争夺,在我们的文化生产中,逗乐的本领和营造真喜剧感觉的才情就是“宝石”,是观众会追捧,制片人要竞相争夺的“宝石”。与做悲情催人泪下所需要的*力和挑动生理反应所需要的技法不同,笑的艺术更需要一种直觉的感悟,一种基本无可解释的游戏本领,使人笑需要些许天分。在我们今天这个文化氛围中,不严肃经常被看作是可疑的、笑经常被看作是不正确,所以真正的笑是很昂贵的。而进电影院看这块石头,是我们主动花钱去买的,这跟我们在一年之末坐在家里无选择地只能看那个罐装笑,经过仔细筛选的笑有很大不同。
面对《疯狂的石头》,我们是自己花钱去购买它的笑声,这一点有很大意义。这是一种自己选择的笑的游戏,这是社会各色人等、作者和观众彼此应和的笑,这是大家一起笑。这里说它让大家一起笑是有实际统计数据支撑的,它没有经过文件的号召和行政性的组织。1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这种观众选择的、与创作者共同营造的笑是一种寻求精神自由的笑,这笑声是一种人的主体性自发的狂欢节精神的体现。俄国的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之笑的特性就在于它与自由有着不可分离的和本质的联系,而另一方面,他还提醒我们:“权力、镇压和权威永远无法以笑的语言发话”。2
这就是这个影片的主要吸引人之处,这部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游戏精神,正是这种游戏的精神和设计游戏的本领让影片在影院里人气很旺。
在《疯狂的石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种“人气”,就是这个影片里人物说话的样子,人物想事情的方式和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有人气的。这是指影片里有生活氛围的质感,它展示的物质环境和人物的思路符合当下我呼吸到的人气。在这一点上,本片与胡戈的短片《馒头》一样,具有一种与当下语境、当下现实、当下大众心理关注点的“及物性”(transitive)。但是这种所谓的人气和引起我共鸣的、感觉上觉得相符的氛围绝不是直接现实的反映,不是我们文艺教科书说的所谓反映论,它是一种社会氛围的散发,是一种经过夸张化的质感、是一种色调的折射。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它里头的世道人心,是经过变形、经过热加工或者冷处理的。这部影片是一幅远离写实形状的漫画,但是它接地气,它呈现的当下社会氛围是真实的,它并非照相式描绘而是信手涂抹的一些人物形象,它的漫画中弥漫着许多社会风情,这些人形和社会风情我在电影院里不会去想,可是出了电影院,我手一伸就能摸到。
这就是影片的平衡之处或者灵气飞动之处:它充满了游戏精神的幽默和笑的营造,但我们也看到它那坚实的底座,它有社会的现实感受在托着影片的底色。
这部电影承接了一些大陆和其它地区的喜剧传统和技法,同时它也承接了我们言说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这是我们交流的另一种方式:不是压服你,不是要教你些道理,不是要寓教于乐变方子给你上课,而是想法子大家一起笑。在这些笑声中,有我们共同都接受的趣味和都关注的感情。不管是好莱坞电影还是本土电影,要打动人,都是靠的这个,靠的这种普遍趣味和共同伦理的感性显现。营造笑声,是不容易的事情,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人久已生疏的招数,在《疯狂的石头》中,我看到有营造幽默的天才火花在不时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