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1)(2)
2014-11-29 02:03
导读:二 蒋孔阳多次在文章中指出,对他影响较大的是朱光潜和宗白华这两位美学大家。首先让他走上美学之路的是朱光潜的《悲剧 心理学 》,它成了“他从事
二
蒋孔阳多次在文章中指出,对他影响较大的是朱光潜和宗白华这两位美学大家。首先让他走上美学之路的是朱光潜的《悲剧
心理学》,它成了“他从事美学研究的启蒙老师”。在这本书中,蒋孔阳第一次接触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克罗齐、里普斯等人的美学观点。这为他后来更为全面和客观地分析和接受西方现代美学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接着又听了中央大学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课。朱光潜对于二十世纪前后的人本主义思潮中众多美学家思想的阐述和介绍、宗白华对于个体生命的感受和直觉思维,这些都为蒋孔阳美学研究中的人本性倾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蒋孔阳在后来的美论中,认为其核心是“艺术”,而且“美是自由的形象”,与感性相关的“艺术”、“形象”的这样的定位和两位美学大家的影响是有联系的。这样,他的美学思想就更深入地从“心理层”、“人的审美”中去把握生命的真谛、艺术和美,因此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一方面强调“美的客观性”(历史性、社会性),一方面又更多的是从与“美的特殊性”(人本性)关联的“意识”、“直觉”等层面剖析美、探讨美。
早在五十年代,蒋孔阳在《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就已指出,美不是自然的现象,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以主体为核心的社会现象。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但社会是个体组合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社会现象是由众多个体运动而构成的一种总体趋势,强调社会性不是否定个性,而是对于占主流的个体运动的一种确证。没有创造,就否定了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精神的社会就会出现滞后的、消极的社会现象。到八十年代,他在《美又在创造中》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创造论,指出“美的特点,就是恒新恒异的创造”,“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这种创造的前提、动力是实践,而创造的途径则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契合,“美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而是多种因素的积累。当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相互契合了,情与景相互交融了,这时,美就会突然创造出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永远处于恒新恒异的状态中,因此,美也处于不断的创造中。”[6](P135-138) 也就是说,美,既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也不取决于主体的主观心灵,而是取决于主客体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主体在实践中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契合的结果,是主体改造客体,进行能动创造的产物,“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意识结构的审美主体,与同样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意识结构的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下,相互交融和渗透,于是就形成和创造了美。”[6](P144)可见,主体在实践中改造了客体,并在改造和创造中的客体对象中确证、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主客体的契合是美的发生、发展的根源,也是美的本质之所在。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他在阐述美学的对象时说:“美学应当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感经验,通过艺术来研究各种形态和各种范畴的美”。[7](P4)“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出过去大多数美学家都是联系艺术来谈美的,美的本质的、人类的审美意识,也都集中地反现在艺术中;人类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更是通过艺术来建立的。”[8](P35)艺术来自于心灵世界的感悟,对于一个没有艺术思维的人来说,他就无法欣赏艺术,而“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实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8](P28)只有人才能欣赏和创造艺术,而通过艺术的审美是人摆脱动物本能提升为真正意义的人的一个必然过程。这正是蒋孔阳美学思想的人本性的反映,这种思维模式是以人为主体、尊重人性的实践。因此,他毫不讳言地探讨“意识”、“直觉”,作为客观实践的理性的补充。他不象旧唯物主义那样把美的客观性归结为事物的自然属性或典型性,而是认为美的客观性主要在于社会的历史性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它的特殊性——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