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学科的审美属性和人本属性
2015-01-13 01:12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论语文学科的审美属性和人本属性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但这只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但这只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一般性质(或属性),人们往往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审美属性。可以说,审美属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特征。而人本性则是语文学科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键词】: 语文 审美 人本杨志刚 长期以来,有关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征,学术界和语文教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抒已见,也引起了不少论争。解放前,就有文字和文学、国语与国文、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等等之争。解放后的争论也十分激烈,有的认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有的认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思想性兼具的学科;有的认为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等综合性学科,等等。这些观点论争,虽说有一定道理,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观察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但却不够全面,缺乏对语文学科的本质认识。近年来又有些专家、学者提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这种观点应是目前为止比较令人满意的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论述。比如湖州师范学院的钱威教授在他的一书中就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种融合”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人文性则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语文,它是语言和言语的综合体。因此,语文不仅是思维工具,传递文化的工具,更是交际的工具。与此同时,语文学科又具有人本性,充斥着人的思想情感和民族精神,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一 语文学科的审美属性 然而,事物的本质不是一个平面,而是多层次结构。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他的《
哲学笔记》中就有过类似的提法,认为事物的本质有“初级”和“二级”之分。运用这种“本质多层次”②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是处在同一层面上的。深入一步想,在语文性质的层次结构中还应该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层面。那么,这个特殊性层面是什么呢?这个特殊性层面就是语文学科的审美性。它蕴含在语言文字、文学自身当中,是与生具有的,而不是强加的。因此才有了语言学美学,符号学美学(即文字学美学),文学美学等美学分科。 “语文”,顾名思义,“语”是指语言;“文”是指文字,文学,或文化。这是从广义上对语文进行定义。作为人们思维或思想内容的重要载体,语言本身就具有一种形式美。狭义“语言”是指人们说的话,也就是所谓的“口语”,跟“文字”也就是“书面语”相对待。广义的“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吕叔湘语)(《语言学资料选编》第586页)。现实生活中,口语较书面语具有简单易懂、方便快捷的特性。而书面语则具有符号审美、形象感观的特性。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它们还具有四个功能,即传达意义,传达情感,传达态度,传达目的。在这里,由意义功能造成科学的逻辑的语言;由情感功能造成艺术的形象的语言。(英国语义学派美学家瑞恰兹语)科学语言求真,讲究形式美;艺术语言传情,讲究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根据语文学科知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把语文学科审美特性分为八大块,也就是说从语文学科的这八大主要部分来分析语文学科审美性。这八大块分别是: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阅读、写作。语音讲究节奏韵律;文字讲究间架结构的比例、对称、均衡;词汇讲究准确、鲜明、生动;语法、逻辑讲究思维和表达的清晰、准确、严密。这些不都是语文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美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语文课本上感受到的也不正是这种美吗?这些美便是语文学科的内在美。 如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的受众是很广泛的,并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学生。在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语文给人的既有艺术形象方面的形式美的感染,也有艺术情感方面的强烈的思想渗透;既有传达思想、传递文化的功能,也不乏以人为本、重视人文精神熏陶的艺术魅力。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的,同时它也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始终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因而,语文学科也就有了一般性审美原则。 (一) 形象观照性 语文美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审美观照上的形象性。所谓“观照”就是指观察、感知、直观把握。③语文的这种审美观照由语言艺术的形象间接性决定,自然不同于其它学科(如
数学的思想形象性,生物的实物形象性)所具有的感观原则,而是要通过受众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过人的头脑加工,充分运用想象、逻辑、形象性的思维将语文艺术形象简单化、具体化、明朗化,将抽象的文学符号表象化,进而从中直接获得语文审美感观和审美感受。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一些优秀文章或文学作品中找到映证。 (二) 情感性 在语文审美活动中,无不充满着人的感情。这种情感性包括两部分:一是审美主体的情感性;一是审美对象的情感性。这两者互为前提,同等重要。没有审美主体的情感,再生动再感人的语言文字也不会引起人的反应,产生强烈的效果。这就如同美妙的
音乐旋律在聋子面前毫无存在价值一样可悲。有了主体的情感性,但若没有审美对象的情感性,审美主体的情感感知就得不到激发;从审美对象上找不到审美体验,在主体与对象之间也就没了情感的纽带。这种审美活动最终是失败的,不理想的。因此,语文活动的审美性是很突出的,也是始终存在的。 (三) 审美愉悦性 语文的形象观照性和情感性导致的直接结果就使人获得审美愉悦。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对象的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形象”的征服,对情感的共鸣,获取心理上的愉悦和享受。人们在阅读优秀的作品时,往往会被其丰富的情感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感动,所倾倒,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自由、和谐的状态,全身心也都沉浸在一种无比愉悦的精神境界当中;人的性格得到陶冶,人的内心得到升华。二 语文学科的人本属性 语文学科体现了人文关怀,反映了人文性质。但更重要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本性。人文性与人本性是有区别的。前者说到底也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超脱了自然属性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和理想追求”④,“除了对个体人生整体把握外,更重视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和理想追求。”⑤而人本性则是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文性既有人本思想的体现,也包括文化影响,而且更倾向于语文的“文”的属性。因而人文性囊括了人本性。虽是如此,人本性却是不容忽视,亟须加强的。 众所周知,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其它学科教育,它们最终的实现者都是人,是广大的受众。离开了人,离开了教育对象,任何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长期的教育实践已证明了人在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任何教育都要以人为本,任何教育目标都应以人为出发点。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要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位、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怎样调动语文学科对象的积极性,怎样培养对象的语文素质就成了语文教育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出现了人自身的严重异化,造成了人本思想的缺乏,人文精神的失落。科学主义构成了对人文精神的巨大压力,科学技术的统治地位迅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存方式,对文化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语文的人本性就显得更加重要,而且只能加强。语文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将对象从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形成健康正确的思想理念,始终围绕人的本质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参考书目】:①钱威、徐越化编《中学语文教学法》第31页②王世同 《论语文学科的审美属性》丹东师专学报:哲社版 1993年4月54~58页③《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6月④钱威、徐越化编《中学语文教学法》第26页⑤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浅谈综艺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