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桃花源诗并序》的理想美

2015-02-07 03:05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浅论《桃花源诗并序》的理想美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人的理想总是美好的。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
人的理想总是美好的。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人民生活苦难。然而,面对着这样的黑暗的社会和腐败的官场,陶渊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采用一种逃避的方式。在古代社会,隐居不完全等于逃避,逃避也不完全等于隐居。陶渊明归隐田园,但他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是没有理想的隐者,也不是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的人。在他的内心世界,还是一个不懈追求美好理想、实现自我的诗人和士人。我们从他在归隐中写出的《桃花源诗并序》中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其实这恰恰是陶渊明自己的田园生活的体验,是他归隐田园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文学概论》指出:“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同时指出:“当人的体验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往往会发上对象情感化和诗意化。”《桃花源诗并序》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富有诗意的、传奇色彩浓郁的美好图景。客观上说,虽然人隐居了,但思想并没有远离现实社会。从《桃花源诗并序》整体上看,诗人描绘的桃花源社会,表现出了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男耕女织,自在自为,自由和谐、人人平等的社会。在桃源社会里,在诗人的笔下,没有以强凌弱、尔虞我诈的官场斗争;这里的人是纯朴的,他们相互信任、共同劳动、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在文章中,就连渔人去了就没有人产生过怀疑,而且还热情款待。其实,桃源社会不是陶渊明凭空设想的。“桃源式”的理想社会,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根基就是“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是对传统文化思想有所继承,也有所扬弃,它吸取了《礼记·礼运》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思想”,并融合了李季的大同社会和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精华。《桃花源记并序》写道:“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就是一种怎样的美好生活? 然而,这样和谐美好的社会,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不可能有的,而且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虚构出这样的美好社会,作为文人和士人,其目的是明确的。这一点,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的结尾写道:“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这就告诉我们,这样的社会是没有,诗中所呈现的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诗人的理想的表现。这样,就把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拉开,让读者回到现实中去,走出“理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感受到诗人写作的目的——对当时充满动乱、篡夺、杀戮、民不聊生的现实社会的根本否定。总之,我们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来看,确确实实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的士人和诗人的理想,我们也感受到陶渊明这样的隐者的内心世界的矛盾与斗争。但无论怎样说,陶渊明的归隐多是一种反抗形式,因为他的人生理想总是那么美好。论文出处(作者):yangyanping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诗经·宛丘》之中秋之赏
论书法的点画线条与结体布局
    上一篇:张艺谋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嬗变及文化意蕴(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