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美学思考(1)
2015-02-08 01:07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关于长城的美学思考(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提要 长城在它的实用性功能消退以后,积淀了一种巨大的
内容提要 长城在它的实用性功能消退以后,积淀了一种巨大的审美功能。长城的美主要是崇高美,即壮美。构成长城这种审美特征的主要因素,在于它自身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融合,在于它的审美形式与悲剧性精神内涵的高度统一。
1·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工程。经过两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长城作为战争防御工具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退,而它的审美特性却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积淀、增长。因此,今天的长城,其历史文物的性质虽未改变,但从审美的角度看,完全可以被视作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象征。
长城的实用性功能逍退和审美功能增长的双向历史演进,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许多古代文物的普遍性特征。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雅典的卫城、古罗马的斗兽场等古代文化遗址,以及各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从远古的石器、彩陶,到青铜器,都有此特征。决定这种双向历史演进的关键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自身内在需求的不断丰富,以及物质和精神文化高度发达,是古代文物审美积淀的重要因素。今天,成千上万的游人去观赏长城,说明长城在上述双向历史演进中审美功能已居于主导。
在这种审美的积淀中,一些在初始为实用性目的所进行的设计,今天往往演变为巧夺天工的艺术构思。长城也是这样,城墙的垛口之间均等的距离,当初是为了合理地布置兵士,利于防守,现在却呈现出一种均匀、和谐的节奏感。敌楼的设置,是为了住兵和储存粮草、武器。没有敌楼,长城只是一道无人防守、徒具虚名的石墙。而在今天看来,敌楼却成为长城上美妙的景观,它就像气韵生动的植物的节,没有它,绵延万里的长城就显示不出内在的律动与节奏。如果把长城比作一件巨幅草书,敌楼就是线条流动之中的顿挫。敌楼之间的距离,也是依实际需要而定。河北滦平的金山岭长城,由于战略地位险要,仅在十多公里的地段上,敌楼就达67座之多。这些当初为了陈列重兵的密集的敌楼,今天成为金山岭上最壮观的景象。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长城具有审美的性质还在于,长城也是一座伟大的古代建筑。我们看到长城整齐、流畅的墙体线条,以及方形、圆形、多角形等形态各异的敌楼,本身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关城城楼的设计与建造更具有艺术的匠心。它的城楼层数和高度、建筑的式样以及悬挂其上的横匾,都与整个关城处于一件整体的和谐之中,显得威严、雄伟、壮观。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进行长城美学研究的逻辑前提。 2·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阴阳两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体现为优美和壮美。简言之,阴柔之美,即所谓“杏花,春雨,江南”;而阳刚之美,即所谓“骏马,秋风,冀北”。长城的美,则属于阳刚之美,即壮美。壮美是以雄伟、刚健、宏大、粗犷为特征,以气势取胜。优美则以柔媚、秀雅、文静、和谐为特征,以情趣见长。长城和《离骚》、李杜诗、韩愈文、苏辛词,以及书法中的魏碑,雕塑中的秦俑,云岗、龙门、乐山的佛像,建筑中的故宫、天坛等一样,体现出一种“天行健”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阴柔之美的感受过程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那么,阳刚之美的作品会在刹那间震摄人的心灵。从这两种形态的美的功能来看,可以说,阴柔之美侧重于影响个体人格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操方面的修养,它对于完善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阳刚之美则对于鼓舞一个民族的自信心,振奋一个民族的精神,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著名诗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悲壮、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而奋斗、拼搏。长城所代表的阳刚之美,正是具有这种影响历史创造力的深层内涵。这也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中国伟大的
美术,最壮丽的美,莫过于长城”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