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艺术造型基础不仅是准确地描绘客观物象,更应是审美能力、创造思维、表现能力、观察能力的综合体。
关键词 :艺术 基础 训练 想象力 创造
当今美术事业与时俱进,蓬勃发展,已到了多元发展、相互并存的格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经过一个世纪的洗礼、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化观念的变化,伴随着我们对造型艺术的基础所涵盖的内容已经丰富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对造型基础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上,中国的美术学院从建立开始,一直沿袭着西方美术学院样式。以造型基础的素描而言,从上世纪20年代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等先驱从欧洲直接移植,以法派素描为主,到50年代苏派的契斯恰柯夫素描体系,以苏派素描为主,深深烙印在国内美术教学中,虽也插入罗马尼亚画家博巴的结构素描,基础训练基本上以铅笔加石膏、静物、头像为主。注重基础训练的模仿,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的状态。脱离了教师安排的静物、石膏、人物,就找不到可画的东西,创造意识非常淡薄,表现能力也很有限,造型基础训练已变成单纯技能手段,目的就是“像”“准”,根本上是将基础训练仅作为技能的手段,没有摆脱被动描绘对象的认识,并且把西方各国基础教育中非常有限的不同要求、风格的变化,互相对立起来,把规律性的研究和个人主观感受、艺术表现对立起来,仅是以“像”“准”为目的。众所周知。以造型为基础的素描而言,不仅只是“像”“准”,它是一种通过绘画形式而进行的强烈的视觉交流,是和观察不可分割的。事实上,素描与观察紧密相连,任何一方的减弱都会破坏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从而削弱艺术的表达力。素描是用色彩和线条把实在的或想象中的物体形象地描绘在纸或其他底子上。然而,素描远不止描绘物体,它是一种用来交流的视觉语言,是作者对感觉和经历的最直接表达。而传统的基础训练,包含了准确描绘能力的训练,结构分析的训练,明暗与线条的训练,表现能力的训练,由浅入深把握自然物象,同时,也从中悟到绘画语言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这似乎是一条非常完整的训练道路,然而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它是在对自然的深入研究中结束,是对客观物象的完整研究,而且是对造型艺术语言的完整。但作为造型意识和造型能力的培养,仅限于此吗?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