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绵竹年画产业重建发展探讨
2015-05-13 01:39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灾后绵竹年画产业重建发展探讨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 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在“5.12”特大地震前,
摘要: 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在“5.12”特大地震前,绵竹年画带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年画节也硕果累累。地震给绵竹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绵竹年画产业遭受重创。在这一背景下,文章探讨了绵竹灾后年画产业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灾后重建; 文化产业链; 年画旅游
一、发展脉络
绵竹位于古蜀道川陕公路名镇孝泉以西。因盛产一种韧性极好的竹子,继而制作桃符,画为"神荼郁垒",使绵竹木版年画在清代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明清两个朝代,尤其是清乾隆年间,是绵竹木版年画发展的辉煌时期。那时,当地年画作坊达300多家,年画艺人逾千名,从事年画生产的乡民约万人,年画大量销往云南、贵州和陕、甘等省,还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其题材丰富,内容广泛,主要包括风俗习惯、生活生产 、历史传说等,无一不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如《渔家乐》、《纺线女》、《赵公镇宅》等, 反映民俗风情的各个侧面和农民祈福消灾、神灵庇佑的美好心愿。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省级有关部门又专门采取抢救实施,绵竹年画获得新的艺术生命。2006 年,绵竹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绵竹年画发展状况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年画之乡"绵竹,在“5.12"前已有成型的画坊十来家,常年绘画人员300多人,民营年画经营实体十余家,年画产品多达20余类上千个品种,去年一年年画销售额就达到3000万元左右,并形成了孝德镇射箭台村与遵道镇棚花村两个各具特色的年画村。以绵竹年画为题材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得到空前发展,已达30余家。政府从2001年春节开始,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年画节",并于2007年2月10日成功举行了《绵竹木版年画特种邮票》首发式。绵竹还以地方人大决议的形式将农历腊月二十三确定为绵竹年画节,使之成为绵竹第一个地方性节日。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绵竹年画民俗村位于绵竹市,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距成都市83公里,是川内从成都至"九寨黄龙"最捷近黄金通道德(阳)阿(坝)公路的必经之地。大地震前,年画村一期工程建设完工。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却被"5.12"大地震毁于一旦。沿山10个镇所有农家乐遭到破坏,遵道镇棚花村灾前是新农村建设代表,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专业村”之一,全村66户农民靠制作年画为生,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该村所有房屋被夷为平地。位于绵竹市大南街的年画博物馆是我国年画专题博物馆,其综合楼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毁。
三、灾后年画产业发展的思路
1. 以文化产业链的形态引导发展
① 相关概念产业链是指一定地域内, 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与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 联接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文化产业链是指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生产、文化销售等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文化产业的有机链条。其基本形态表现为上游的原创研发、中游的生产制造以及下游的销售发行。
② 构建年画文化产业链保护传统文化不能是为了保存而保存。绵竹年画,作为一种民俗,不仅仅是继承传统文化,更要对这根植于民族文化、发源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产品进行保护、发掘和创新,才能促进绵竹年画不断发展壮大。
③ 原创、研发:注重产品创新、人才储备研发环节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上端。产业链打造过程中,如果占据了产业链的上端, 就意味着掌握了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加强年画产品的创新是推广年画艺术的最佳途径,也是延续年画生命力的最好方式。功能的创新、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上不断拓展,开发刺绣年画、陶版年画、手绘年画折扇、手绘年画门票等系列年画产品。内容上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生活之间实现有效的对接,将古老的年画艺术与现代
美术技法、理论相结合。牛仔裤、T恤、杯垫、挂历、书签、桌布、窗帘、丝巾、地板砖等现代生活物品上展现传统的年画,显得非常新潮。葫芦、水晶、陶瓷等新材料也可广泛应用。充分延长年画产品的价值链,体现传统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的优势,传统与创新融合,追求更大的附加值。在谋求创新的同时,要增强产权保护的意识,部分产品可以申请专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