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主调钢琴音乐的发展
2015-05-16 01:12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谈中国主调钢琴音乐的发展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主调钢琴音乐作品进行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主调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力图系统地分析其艺术特色及创作上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中国主调钢琴音乐 多声部音乐 民族音乐 民族性 时代性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步走向全面化、系统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创作、教学、演奏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对于我们今后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例证。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进行综合性艺术研究的论述:《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①《浅谈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演进》②《中国钢琴艺术究竟始于何时?》③等;关于中国钢琴曲创作特点研究的文章:《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④《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⑤《从中国钢琴曲看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⑥《四首钢琴曲〈猜调〉创编手法上的分析与比较》⑦《谈江定仙的三首钢琴作品》⑧《古曲艺术洋为中用添新彩——谈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曲〈阳关三叠〉〈夕阳箫鼓〉》⑨等;关于中国钢琴作品演奏及教学方面的研究:《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下)⑩《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几个要点》(11)《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等。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伊始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前期的主调音乐创作手法,主调音乐形式的创作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主流,无论在接受程度上还是影响上,主调钢琴作品都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本文从中国主调钢琴音乐作品这个角度出发,对其发展进行梳理。
从20世纪开始,我国的作曲家就开始探索性地创作钢琴音乐作品,时至今日已经创作、改编了大量优秀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点的主调钢琴作品。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背景为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真正应和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
中国大学排名 一、早期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萌芽
(1919年—1949年)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国的音乐文化由前期的“西学东渐”,逐渐向着结合本国国情而发展。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与新的时代和群众相结合,树立先进的世界观,把提高和普及结合起来,努力表现新人物和新世界。该文艺指导思想的出台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
1914年,赵元任创作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被普遍认为是第一首中国钢琴曲。萧友梅1916年创作的钢琴曲《哀悼引》,1923年的大型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民族题材的钢琴曲。在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在创作上主要借鉴、运用18世纪、19世纪的主调作曲技法,表现现实生活和民族斗争。此时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刚刚开始探索、实验,欧洲的多声部音乐的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单声部音乐思维的结合还不够成熟,缺少鲜明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
20世纪30、40年代
1934年,美籍俄裔著名钢琴家齐尔品在上海国立音专举办的“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 (12) 。在这次比赛中,共收到11人的20件作品。其中主调的钢琴音乐作品有《摇篮曲》《思往日》(贺绿汀 作)、《摇篮曲》(江定仙 作)、《牧童之乐》(贺志诚 作)、《C小调变奏曲》(俞便民 作)等。除此之外,还有贺绿汀创作的《晚会》;刘雪庵的《中国组曲》;邓尔敬的《儿童钢琴曲四首》;瞿维的《花鼓》;丁善德的《春之旅组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陆华柏的《浔阳古调》《农作舞变奏曲》等作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这个时期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成立后培养出的专业音乐作曲家,为以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齐尔品的感召下,中国作曲家们开始创作带有中国风味、民族特点的钢琴作品。同时,专业钢琴音乐创作更加全面、系统地借鉴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曲技巧及风格,但是主调作品仍占有主要地位。这充分证明了西方作曲技巧中的某些原理、因素能够与中国地方性、民间性的民族风格的成功结合,为中国主调钢琴音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