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美学本质(1)(3)
2015-05-17 01:06
导读:这是通过史诗记载下来的关于武士的战斗规则,它强调出一种正义精神,不像是为争夺利益和财富而进行的拼杀,而仿佛是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中展示追求人
这是通过史诗记载下来的关于武士的战斗规则,它强调出一种正义精神,不像是为争夺利益和财富而进行的拼杀,而仿佛是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中展示追求人性中富有绝对真理性的力量。史诗的这种叙事表现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历史现象的精神和理论的凝固,封识住人性中正义和光明磊落的真理标准,成为继往开来的无数人自觉约束行为的不二法门。
从哲学认识的角度看,真善美的人性状态,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存在。反映为客观存在,是出于人物与物质世界相互构成的认识原则;而反映为主观存在,则应当认识到,人类不仅仅可以形成世界的构成体,同时,还能够在这个整体当中,运用其主观意识发现和认识客观存在,推进自身在客观存在中的发展。而正是由于人性状态的这种主观存在性,才使得人类的精神从总体意义上看是十分积极的,始终朝向人性进步的方向发展。中国远古时期的五帝形象,在史学家司马迁的记述当中,其贤明有为的行为和精神气质远远超越于历史存在的空间,借助于人物的形象塑造,表现出作者对于人性精神的审美发掘。司马迁对舜帝的描述至为细腻 ,层层揭示逆境下人性绝对精神的存在、人对于正义的坚持以及人性的锤炼和升华[5]。纵观历史记载,事实上,正义性的价值判断是历史记载的主体判断。南怀瑾说:“《春秋》这部书并不是非战论,它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战争哲学是为正义而战,所谓‘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仇’,例如在春秋二百多年之间,大小战争不计其数,只有两次是为复国复仇的战争,都是无可厚非,不能说是不对的。”[6]作为战争史的人类历史状况应当被客观揭示出来,同时,人类对战争的态度、人性在战争杀戮下对真善美绝对真理的追求也应当被客观揭示出来,惟此,才是客观性史学观的体现。故此,史诗抑或历史记载,不单在于要勾勒和划定历史时空,更在于要诠释特殊历史状态下的人性存在——人性的矛盾冲突以及矛盾冲突困境下的绝对真理存在的本质。史诗作品,通过特殊的叙事结构,使自身产生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叙事力量,借助于形象的象征寓意,向人们传达真善美存在的绝对真理,以及始终生根与发展于人性的成长过程中的美学思想。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唐帼丽 季百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审美愉悦与娱乐性愉悦的联系与区别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