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以美育代宗教”:美学中国的百年迷途(1)(2)

2015-05-18 02:07
导读:毋庸讳言,蔡元培先生的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显然是对于上个世纪初中华民族所遭遇的意义困惑、作为终极关怀的信仰维度层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


毋庸讳言,蔡元培先生的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显然是对于上个世纪初中华民族所遭遇的意义困惑、作为终极关怀的信仰维度层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以及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大举入侵这三重时代课题的敏锐回应。遗憾的是,这,实在是一次错误的回应。不但在逻辑上、学理上根本无法自原其说,而且遮蔽了对于这三重时代课题的正确思考。而在这当中所暴露出来的对于美学与宗教问题的无知,又反而被作为某种无可质疑的前提而予以盲目认同,由此导致了美学之为美学的百年停滞,也导致了对于宗教之为宗教的深刻意义的长期视而不见。

事实上,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在逻辑上、学理上根本无法成立。"五四"时期在中国大行其道的科学主义与进步主义思潮的背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视角,使得他完全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在他看来,宗教并不具备所谓永恒不变的神圣地位,而只是一种愚昧时代的“迷信”。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理应被取代。这就是他所强调的:宗教与哲学之间“迭为主客”。而一旦否定了宗教的终极关怀与信仰维度,转而将宗教做为感情教育的工具,当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被移交给美学。可惜的是,宗教的终极关怀与信仰维度并不因为他的漠视就真的不复存在。只要人类最为深层的生命困惑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摧毁它,除非地球毁灭。而蔡元培先生在面对上个世纪初中华民族所遭遇的意义困惑与作为终极关怀的信仰维度层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之际,避而不从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去寻找精神资源,而是转而以美育这种只有终极关怀与信仰维度先行莅临才能够存在的东西做为安身立命之地,甚至不惜荒谬地以美育去代宗教,真是匪夷所思。 大学排名

而且,从逻辑与学理上看,美育与宗教的关系在逻辑上根本不对称,无法彼此取代,在学理上也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彼此兼容。一般而言,美育与宗教存在两种关系,其一是实质的统一,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美育与宗教的关系从来就是统一的,美学、艺术借助于宗教与宗教借助于美学、艺术,是常见的一幕。其二是层次上的递进,作为两种不同形态,又往往存在着从宗教向审美、艺术和从审美、艺术向宗教的演进。而在这两种关系中,都无“取代”与“排斥”可言。特殊而言,美育与宗教也确实存在一种“取代”与“排斥”的关系,但是这已经与美育与宗教无关,而实际已经是审美主义与宗教主义彼此之间的“取代”与“排斥”,亦即两种不同世界观彼此之间的“取代”与“排斥”。这一从康德、席勒开始的“取代”与“排斥”确乎存在着以审美对于宗教(即基督教)的“取代”与“排斥”,但这也全然只是一种误解,而并非真实。真实存在的只是缺乏信仰维度的审美与存在信仰维度的审美彼此之间的“取代”与“排斥”。而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也并非美育对于宗教的取代,而只是缺乏信仰维度的审美对于存在信仰维度的审美的“取代”与“排斥”。而这,正是美学中国的百年迷途之始。

进而言之,蔡元培先生关于“以美育代宗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讨论也根本站不住脚。

从宗教的迷信本质与宗教的情感特征来论证“以美育代宗教”的必要性,其根本失误已如前述(经过论证而被接受的哲学与无需论证就被信仰的宗教之间的共存,今天也已经为人们所广泛认同)。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的论证,也无法令人信服。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称之为主观的角度,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构成。”但是这里的"不外因"说得何其轻松?康德曾经说过,要从哲学上证明上帝存在很困难,但要证明上帝不存在则更难。而蔡元培先生却用“不外因”这样三个字,就论证了“上帝不存在”这个“更难”的问题,并且为无神论张目,这无疑是出之于一种想当然的态度与做法。何况,帕斯卡尔早就指出,存在着“几何学精神”与“敏感性精神”,因此,从“几何学精神”的“不外因”固然可以得出无神论的结论,但是从“敏感性精神”的“不外因”却又可以得出有神论的结论。而从知识的角度讲,蔡元培先生的剖析也混淆了能够由知识回答的问题(“我理解”)与不能由知识回答的问题(“我相信”)这两类不同的问题。试图回答那类知识可以回答的问题,这固然是宗教的越界,但是认为宗教面对的只是能够由知识回答的问题,却是蔡元培先生的越界。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将能够由知识回答的问题从宗教中剥离出去,这并不意味着宗教本身的可以被取代,因为宗教还面对着那些不能由知识回答的问题(所谓“因为荒谬所以才相信”)。这就是帕斯卡尔要“赌上帝存在”的根本原因。再从意志的角度讲,蔡元培先生从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背景出发,认为甚至从归纳法就已经可以把握道德问题,因此意志已经完全可以脱离宗教而存在,宗教已经过时。但是事实上他所指的却只是相对的道德,而非绝对的道德,由此得出"意志作用离宗教而独立之证",其实纯属臆测。而其结果则是以伦理关怀取代终极关怀,让伦理道德承担起救赎的功能,而“社会”则成为新的罪恶承担者(20世纪的暴力、革命,正是来源于此)。实际道德始终是差异性与共同性并存,也始终存在着跨文化的普遍性、普适性与普遍有效性。作为道德的“公分母”,它始终与宗教共存共亡,人类距离"意志作用离宗教而独立"也更遥遥无期。至于从情感的角度的论述,更是令人疑窦丛生。所谓宗教"激刺感情之弊",在历史上确乎存在过(美育在历史上也有过"激刺感情之弊"),但是那并非宗教的本质,即便是宗教自身也认为那是宗教的歧途。而"纯粹之美育"似乎也并不纯粹,犹如蔡元培先生的提倡“兼容并包”却绝对不对宗教“兼容并包”,对于宗教的排斥,也使得美育再无“纯粹”可言。
上一篇: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美学本质(1) 下一篇:谈多媒体时代的电视经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