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代宗教”:美学中国的百年迷途(1)
2015-05-18 02:07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以美育代宗教”:美学中国的百年迷途(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内容提要:百年以来,“以美育代宗教”始终被以蔡元培先生为
内容提要:百年以来,“以美育代宗教”始终被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几代美学家奉若神明。然而,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必须要说:“以美育代宗教”,20世纪中国美学成也在兹,败也在兹。没有它,就没有20世纪的中国美学,不越过它,也就没有21世纪的中国美学。新世纪的中国美学要真正有所进步,亟待从跨越“以美育代宗教”的失误开始。新世纪的中国美学必须大声疾呼——“以美育代宗教”:美学中国的百年迷途!
关键辞:以美育代宗教 宗教 信仰 宗教精神 终极关怀 上个世纪伊始,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中国首倡美育,并且提出在中国要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缺位,所谓“
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1]。9年(1915)后,蔡元培先生开始正面回应,提出“以文学美术之涵养,代旧教之祈祷”[2],11年(1907)后,蔡元培先生更大声疾呼:“以美育代宗教”[3]。自此以后,美学界尽管方家辈出、流派纷呈,尽管甚至楚河汉界,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以美育代宗教”却始终被所有美学家奉若神明,不仅蔚为一时之尚,而且从无异议。直到新旧世纪之交,实践美学的领军人物李泽厚先生仍旧在其新著《己卯五说》中提出以“审美代宗教”,就是一个例证。
然而,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必须要说:“以美育代宗教”,20世纪中国美学成也在兹,败也在兹。没有它,就没有20世纪的中国美学,不越过它,也就没有21世纪的中国美学。新世纪的中国美学要真正有所进步,亟待从跨越“以美育代宗教”的失误开始。为此,新世纪的中国美学必须大声疾呼——“以美育代宗教”:美学中国的百年迷途!
一
关于“以美育代宗教”,百年以来,蔡元培先生的提倡最力,论述也最详。因此不妨就从蔡元培先生的论述开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必要性和可能性,是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蔡元培从两个层次进行了论述。首先,从宗教的本质论证“以美育代宗教”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宗教并不具备永恒不变的神圣地位,而只是不成熟的一种历史形态,一种迷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就势必被哲学所取代。这就是说,蔡元培先生尽管并未忽视“信仰心”问题(虽然他对“信仰心”的认识并不正确),但是他却认为宗教代表“信仰心”只是暂时,哲学取代宗教而代表“信仰心”则是顺理成章[4]。其次,进而从宗教失落后遗留的空白论证“以美育代宗教”的必要性。他指出宗教的真正功能只在于慰藉感情,但无论哪种宗教,却又都具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的偏狭性,往往使感情受到激刺和污染,反而不如美育的感情纯正。相比之下,“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5]“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6]。因此美育应当从附丽于宗教的状况中解脱出来。因为要满足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使感情勿受激刺和污染,使感情为纯正之感情,就只有舍宗教而取美育。至此,“以美育代宗教”的必要性的论证也就水到渠成。
就后者而言,蔡元培先生则分为三个层次予以论证。首先是
心理学的层次,“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智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既然宗教“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构成”[7],“吾人精神”一旦从有神论转向无神论,“以美育代宗教”也就成为可能。具体来看,在知识与宗教的关系方面,现代科学已经对外在世界的来源,诸如“生自何来?死将何往?创造之者何人?管理之者何术?”做出了充分的解答,无须再借助宗教;在意志与宗教的关系方面,宗教与对于伦理道德与利他主义的需要有关,但是当绝对普遍道德原则为相对伦理原则取代以后,尤其是当人们借助归纳法去得出道德原理,也使得借助宗教已无必要;在情感与宗教的关系方面,宗教历来都是利用审美与艺术来控制人的感情,但这种特定的关系也逐渐解体,审美与艺术已经日益走出宗教领域,走向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本身,更使得借助宗教已无必要。其次是
教育学的层次,从"宗教完全是教育"的前提出发,蔡元培先生认为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把教育完全委托给宗教的时期,但是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智、德、体三育均已逐渐脱离宗教。“在宗教上被认为尚有价值的,止以美育的原素了”[8]。但是美育又比宗教更为纯正,没有激刺和污染之弊。最后是本体论的层次。从康德的哲学观出发,蔡元培先生将世界一分为二,“一为现象,一为实体。”而达到实体世界的途径,固然不可能是宗教,,但也不是德智体,而只能是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