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美术再认识(1)(3)
2015-06-04 02:32
导读:“五四”时期,随着现代性的引入,启蒙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都进入中国,在美术上首先是西方的写实方式的引入,无论陈独秀的“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
“五四”时期,随着现代性的引入,启蒙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都进入中国,在美术上首先是西方的写实方式的引入,无论陈独秀的“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美术革命》,1918)、蔡元培的“用科学方法注入美术”(《在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上的演说》,1919),还是徐悲鸿的“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中国画改良论》,1920),都是痛感传统中国绘画写实能力的不足和描摹古人之弊端而发出的呼吁。虽然呼吁的是方法的改变,但改变的目的却是倡导“为人生的艺术”。这一点类似库尔贝时期的现实主义的土壤,然而又有着更为强烈的功利色彩,这个功利便是启蒙因素。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还有足以代表启蒙思潮的代表作的话,那么该时期美术作品中反映启蒙思想的有影响的代表作却很缺乏。这是由于美术毕竟不像文学,白话文的提倡本身就是伴随着新文学和白话诗推出的,而白话早已根植日常中国人口语之中,只不过到“五四”时期,口语与书面的分离现象被完全打破;而美术的写实层面的技能和油画技术的传入,是需要教育的配合和时间积累的。
前面我们分析过,欧洲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以去理想化为主要特征之一,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下层社会的困苦或平实的生活。如果将这个视为现实主义的本义的话,那么在中国,最接近欧洲现实主义的作品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出现了许多现实主义作品,如江丰《码头工人》(1931)、陈烟桥《拉》(1933)、罗清桢《逆水行舟》(1933)等。这些作品以下层人民为对象,描绘了他们的困顿、挣扎和反抗,而且这些画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一定的表现主义因素。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这个时期版画形式的采用也有着特定的原因,鲁迅的提倡是一个重要因素。鲁迅出于同黑暗势力斗争的需要,大力推荐欧洲麦绥莱勒和珂勒惠支、梅斐尔德等人的作品,他们的版画表达了下层人民的疾苦,虽然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但其内在的气质却与欧洲的表现主义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鲁迅和中国的版画青年们也正是在这点上与现实主义相接。鲁迅在评第二次木刻版画展览会时谈到:“木刻所给予强烈光线的展示、黑白对照的刻画、现代社会刺激的暴露,尤其在阶级意识上的启示。它是新兴艺坛上的生力军,是现代表现意识作品的最强烈的工具。”④夏衍在《新兴美术运动的任务》中说:“我们必须确立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及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并须完成支配阶级所未完成的美术启蒙运动。”⑤这个时期的版画与欧洲的现实主义时期作品相比,除在细节刻画上有距离外,在反映下层生活和去理想化方面都十分吻合。
同样是版画,40年代解放区的黑白版画是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另一个密集点。其表现的内容主要是翻身的喜悦、生产的热情和革命斗争几大类。由于受到民间文艺的影响,版画反映现实的方式几乎是连环画般的记录,从题目的直白就可以看出来,比如:“选民登记”(古元)、“调解婚姻诉讼”(古元)、“新年劳军”(王流秋)、“文化货郎下乡”(刘迅)、“打水浇地防旱备荒”(戚单)。题目与画面一样朴实无华,是一种现实的实录,当然,也是一种“有选择”的实录。
解放区黑白木刻与30年代的新木刻运动相比,在指导思想上有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趣味上转向了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表现”的色彩淡化甚至逐步消失;二是现实主义所主张的反映下层民众疾苦被放弃。这个转变的重要原因是文艺政策的影响,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讲话》中提出“文艺要为政治服务”,也批判了“写黑暗”和“写黑暗与光明并重”的主张,指出要“以写光明为主”。当然,这种对“光明”的描绘在延安木刻中还是停留在农民“翻身”的喜悦层面上,再进一步的歌颂乃至欢呼性描绘,则是在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逐步壮大起来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有人认为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等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种看法明显是对“现实主义精神”的误解。实际上从作品取材于历史和传说、以寓意象征的方式表达情感的特征看,他的这些作品更接近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而且这种表达方式与他所师从的法国老师达仰的作品更为接近。真正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作品在外敌当前、共赴国难的大环境中并不占主流,我们在较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作品如蒋兆和的《流民图》(中国画,1941)、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油画,1940)、冯法祀的《捉虱子》(油画,1945)等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抗日战争的需要促使中国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走向主流,而真正奠定这个主流地位的是《讲话》成为文艺指导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的文艺政策的全面贯彻。 1949年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两个方面,即文化政策导向和学院教育都开始全面学习苏联,引进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法,以此代替以往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其原因很清楚,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意识形态,艺术应该为党的政策服务,高尔基曾说:“十九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是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社会弊端的,对新的社会主义来说,其写实的形式语言可以延续采用,但内容必须变批判、揭露为歌颂、表扬。”⑥约干松也说过: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