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音乐与感知结构的完形合一(2)
2015-11-15 01:00
导读:通观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状况,尤其在中西关系含量骤然增加的情况下,首先,可有以下三种定位:话语系统无序(失语/不可识别母语,无从
通观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状况,尤其在中西关系含量骤然增加的情况下,首先,可有以下三种定位:话语系统无序(失语/不可识别母语,无从选择,拆解本位文化),意识形态非位(无语/被动认识,无奈接轨,拼贴剪接,拆解主体文化),叙事结构失范(空语/什么都行,不用对策,拆解自在文化)。由此,则直接导致不同文化的并存和多种音乐样式的共在: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经典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实验音乐,宗教音乐。其次,之所以如此看重中西关系在其中的分量,至少有两个潜在的极端姿态:一是过于推崇西方,一是过于排斥西方。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尤其在“大洪水”面前,东西方生存策略,其实已然处在同一个起点和平面上。为此,对中西两个天然不同文化者的关系,不妨作如是调整,也可说是一种理想方式(只需动四个字):变本原对立为本原分立,变异质相融为异质相间,变耦合互补为耦合互动,变权力制约为权力制衡。于是,在并存共在的前提下,通过各自地道的作业,以确立自身价值。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吃不掉谁。
就此,在充分尊重“文化多元”的前提下,对“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性”的命题而言,则“严格的传统化/极端的本位性”是否同样不失为一种选择?对“政治激进主义/文化激进主义”而言,则文化保守主义(重建终极关怀和护存文化认同)是否也可有相应的历史承诺与文化担当?对“向西方乞灵”命题的人本主义呼唤而言,在充分守护其人文符号意义(西方文化的人本主义内涵)的同时,是否也可对其历史标示尺度(西方文化的科技进步标尺)提出怀疑?于是,关键在于:道路能否多元?方式是否多样?进而,“民族”与“世界”能否等同,以及“传统”与“现代”能否接续?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至此,似乎有必要将属意识形态的“是非”悬置起来,而采取“不争论”姿态,以直接面对文化,进而音乐本身。把对“音乐发展道路”的诘问,自觉转移成对“人究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