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音乐与感知结构的完形合一
2015-11-15 01:00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文化多元音乐与感知结构的完形合一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我的基本策略是:通过总体文明进程,并20世纪中国历史的相
我的基本策略是:通过总体文明进程,并20世纪中国历史的相关断代,来关涉当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作为一个事实前提,显然,在“社会分工”这一历史机制的驱动下,职业化进程已然形成人文化之惯性。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针对其正面/负面作用进行合式的评估。由此事实,作进一步的具体化,在总体关系上,20世纪的中国音乐发展,基本呈现为:一个中心(中西音乐文化发生关系)/两个基本点(发生两代历史断层/现代专业音乐成型,并形式体裁的多样化取向)。由于这一关系的极度突现,并占有核心位置,与此相平行的古今、雅俗关系,尤其,是其中的古乐与俗乐,似乎就自然隐退到了当代中国主流音乐文化圈之外。而处于其中心位置的,则更多是接受职业教育、经过专业训练之后,所成就了的音乐文化当事人,及其创造结果——即由分工后、专门化、职业性了的知识分子,及其由之统制的艺术音乐。
在人类总体文明进程中,(按不同分类依据)已经经历或者正在成型的各种方式,大约有——
一、世界性一般方式:原始农业,手工业,大工业,商品国际化,信息,大农业(以水土为主的传统绿色植物农业,以微生物资源为主的白色农业,以海洋生物资源为主的蓝色农业,统称“三色农业”)。
二、以资源配置为依据的产业方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
三、以主体输出或者投入为依据的生产方式:(古代)体力产业,(近代)资本产业,(现代)知识产业。
四、以人本参与或者拥有为依据的文化方式:(古代)感性范式,(近代)理性方式,(现代)非理性方式,(后现代)超越感理性方式。
五、20世纪中国音乐思想断代(或者仍然有局部笼罩与弥漫的并存地带);西方文化尚未大规模进入本土之前的古代中国音乐思想代/带,西方文化大规模进入本土之后的近现代中国音乐思想代/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主宰型意识形态之后的当代中国音乐思想代/带(仅限于大陆地区)。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六、将上述历时关系横架过来进行共时定位的学术范型:(古代)混生形态的叙事品位,(近现代)分离形态的学理样式,(当代,尤其近十年间)综合上述两者形态的复合范型(具有学理推论与人文叙事的双重品式),并处于各种关系(中西,古今,雅俗,内外,是非,阴阳,等等)的“多元边缘”与“众声喧哗”状态当中。
七、未来世界发展的标准化进程:经济一体化,民主
政治,自由人权。
八、不同层级的价值指向:乡土价值,民族价值,全球价值(自由,平等,社会公正)。
除以上之外,我想从一个新的视角,提供另一种人文景观(以20世纪中国社会重大历史事件为基本依据的界划):五四运动(1919)可谓:地域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发生关系为标示;(1949)可谓:制度文化成型,以共和国成立为标示,并其意识形态的“制度化”意义;(1979)可谓:个性文化复原,以“改革开放”为标示,意识形态的“制度化”意义在相当程度上被消减;(1989)可谓:轴心文化颠覆,以知识分子从社会发言中心退降下来为标示,意识形态“制度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得到强化;(1992)可谓:经济文化铺张,以经济建设的再度启动为标示,一大批原先从事人文意识形态建构的知识分子开始转变社会性角色,下海经商一度成为时尚;(1998)可谓:生态文化警钟,以全球性金融危机与中国南北大洪水为标示,生态问题(包括人文和自然两部分)以极其“残酷”的方式直接插入历史进程,以极其“粗暴”的方式强迫一种“人文记忆”,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并将列入人类的跨世纪议程……
依此方式,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人文化的持续发展进程,总是或多或少地要受到非文化因素的干扰甚至堵截。况且,在经济运营的阶段与场合方面,又十分有限;而相应的知识分子文化的发展进程,则又极度地缓慢,甚至疲软,以至于总体人文资源的积累与储备,都显得非常的贫弱与匮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冷战”结束之后,大约最最令世界喧哗和骚动的一个声音就是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所说的“文明冲突”了。姑且不说这一声音是否得当,或者能否成为国际性话题。但至少,已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了人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甚至被视为具有跨世纪意义的一个行动策略。然而,这一预言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我认为,则是“后冷战”的历史态势与世界格局:不同区域文化(依地缘而构建之),不同族类文化(依血缘而构建之),不同形态文化(依物缘而构建之),以及各自之间:分立/相间/互动/制衡。之所以如此断言的别一种依据,则正好与“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形成“对应/对映”的架构形成复合。“当代”是一个问题,它并非仅仅日常语义之单纯时间概念,显然,已被赋予相当的文化涵义,是“历史/当下”的复合,并具有跨世纪的长远意义。对此,请注意一系列历史形态的转换:历史—→当下/由持续不断的深度叙事模式,向琐碎繁杂的平面叙事模式的转换;古典—→今典/由前人(别人)所作所为并可模之本,向“作者当日之事”的转换;正史—→稗史/由朝代更迭与皇家国事,向逸文俗事与凡间俚习的转换;书面文本—→口头文本/由知识阶层创制,向平民阶层诠释的转换;思想史—→学术史/由改变世界,向解释世界的转移;……。由此,通过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合理引申,“知识分子是第一生产力”命题不乏具有合理的存在意义,其前瞻性在于:不仅有足够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资源后助力,并可充分关注人文化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