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眼中的记录片(2)
2015-12-07 01:03
导读:纪录片的思考和深刻观念在优秀纪录片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像《微观世界》不是单纯地展现自然的生态奇观与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等,而是以"自然"为主角
纪录片的思考和深刻观念在优秀纪录片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像《微观世界》不是单纯地展现自然的生态奇观与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等,而是以"自然"为主角,讲述了一个生命故事。《鸟的迁徙》从鸟群的迁徙开始到鸟群的回归结束。
1. 视角--平视
这是纪录片保守而又常使用的一个角度。平视作为平民主义的视角,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创作理念和方法,已经广为流传。作为对早期居高临下的说教的反驳,平视生活成了许多纪录片创造者努力遵循的基本准则。从艺术的角度说它可以有多重视角。但是从心态接受上它跟受众一定要是平等的对话的。从艺术的角度说纪录片完全可以拍得像电影一样有深度有内涵,但是从使用的角度说它似乎走大众路线是它的本行。
人物纪录片《毛泽东》(刘效礼,1993)把领袖请下神坛,抛弃了早期纪录片对伟人的仰视视角,以平视视角表现毛泽东既不同于神又不同于普通人的伟人经历;《邓小平》对邓小平的表现视角则不仅是"平视",还要"走近",特别是对早期邓小平的记述更是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表现他在成长为革命领袖之前,也是一位普通人。
还有其它视角的切入。学术视角,安徽电视台的《狗与神--狗在中国的社会史》(2006年),《长城》,老体裁,国际视角。还有《故宫》,导演说,关注历史中的人,将是我们这次创作的重要视点。
2. 介入不是简单地相加,不是肤浅地介入
介入不仅意味着一种手段,更意味着一种认知方式。不能只是远远地观察、等待,纪录的不过是一种外表包裹下的假相,根本无法触探到事件的真相。但是对真相的揭露,纪录片呈现出的是纪录的姿态。
那纪录片的思想跟其他文艺作品或者说是电影的思想有社么不同?纪录片的思想没有那么强的主观色彩。作者的创造但是是隐含在呈现底下的。
中国大学排名 纪录片的不同就在于他用纪录这样一种客观呈现表达一种"真实"。
纪录片用客观冷静的镜头表现外部世界是其主要特长,但也有些编导将镜头深入到摄制对象的内心,从中反映出他们面对外部世界的属己思维方式,以及面对人生突发事件的人性挣扎。正如编导张以庆说,思想是深刻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猎民族的内心世界。这个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更迭而改变着。它的思想是耐人寻味的。